原文: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
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
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节选纺车声声)母亲——贾平凹》
【分析】
这段描写就像老电影里的镜头,由画外的“嗡儿,嗡儿”声切入场景,由远及近的镜头切换,最后着重刻画老人的织布状态。
最后再入一句话外音,点名老人的身份。
在场景刻画中,主要运用比喻,以及在对露水,纺车描写时,多处动词的使用,使画面更立体。
对车轮连用的三个比喻,一片雾,一团梦,一盘磁音带,引出情感。
最后一句说明老人身份,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的旧时代母亲形象。直叙的言语却能让人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乡思亲之情。
【刻意练习】
如今,我一闻到鱼腥味,脑海里便会出现一口老井,井口窄窄的,像老妇人的眼,无望的守在河边。
石拱桥下河水淙淙作响,几只龙虾正探着螯,小心翼翼的爬上礁石。
一个干瘦的老头儿在那里钓鱼,身下坐着小马扎,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撑着鱼竿,那根鱼竿微颤着,像狙击手的枪,又像骑士手中的剑 ,分明又是一条生活指南,教人懂得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这老头儿,就是我的祖父,一个总爱戴着灰色宽边帽,嘴里叼着烟的河边垂钓者。
【对比思考】通过仿写刻画了儿时记忆中爱钓鱼的爷爷形象,由鱼腥味引入记忆的场景。
镜头从桥头的老井平缓的移到桥下,描写一个钓鱼老人的状态。
对鱼竿的比喻,引出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