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想到的

        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也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我注意到西辽河流域的牛梁河遗址的发掘成果,项目第五阶段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第一阶段就是以牛梁河遗址为代表,通过考古确认该遗址第一地点是由9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这是我首次注意到牛梁河遗址的奠基性。

        通过考古学全方位的发展,对中国上古史实的整理,中华早期文明的大致轮廓已经较为清晰。虽然上古史实资料较少,记载相互矛盾之处,但得益于甲骨文发现,简帛学的迅猛发展,青铜器铭文的发现,可以说,中国文明上溯到盘庚迁殷,年代已经较为准确。考古发掘了山西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代文化,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下七垣先商文化,更确立了龙山文化开始的,经下砦文化到二里头的商代文化,和发源于陕西的周代文化。

          建国以来考古学最大的发现,应该是破除了传统史学的“北方文明中心论”的狭隘观念,除了中原文化和山东东夷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以来,还有长江中下游的三苗文化类型,如良渚文化、陶家岭文化等南方文明在先进性等方面并不逊色于北方,此外还有洞庭湖与四川盆地的西南文化(代表为三星堆),长城内外内蒙,辽宁的红山文化等,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早期是多方位,多中心的特征发展的。中华文明远比想象中更加庞大,恢弘。这令人着迷,探索先民的足迹,揭示祖先开拓的文明之光,始终是我关注的焦点之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