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都已经热完了,我才跳着看了一下,之前听了一些剧透和剧评,本来不怎么感冒,觉得又是打着真实幌子的不真实,但是看了开头之后,还是能勾起看下去的欲望的,甚至还触动了一些泪点。主要是话说的漂亮,这大概是成功一点的国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吧,不管是明玉的咄咄逼人,还是朱丽的外柔内刚,就连明成的啃老赖皮,听上去都又合乎逻辑又合乎情理,每个人都头头是道,都很有素养跟格局,除了明显作妖,不断兴风作浪的巨婴老爹苏大强,没有真正令人讨厌的人。
那么这部剧的主旨是什么?被那么多人期待,必是要有一番作为,言人所不敢言,揭人所不敢揭吧?比如揭开一些家庭温情的面纱?重男轻女的隐痛,养儿防老的暗疮,家族纷争的丑陋?
然而看到最后令人遗憾的是,在矛头已经指向了那么多的堡垒,刀口已经触及了那么多的症结之后,最后却依然遵循了套路,一个大团圆结局虚飘飘的归结了一切。唉,一场好戏,俗了!
乖乖,我这是什么心态?唯恐天下不乱,见不得世界和谐吗?我心虚地谴责自己,然而心里却又不由得联想起了那部美剧《蕾切尔的婚礼》。这部由安妮.海瑟薇主演的剧情并没有什么看头的片子,反映的也主要是家庭伦理问题,看了之后却能让人久久回味,感觉满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就在于它最终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姐妹之间,母女之间……矛盾依然在,伤疤依然没能修复,无法面对的人依然要逃避,甚至女儿的婚礼做母亲的都不能留下来,只是敷衍了一下就决然的走了,这要搁国剧还不得煽情一把来个前嫌尽释亲情万岁之类的,然而我们知道,这才是真实。
《都挺好》一开始倒是切入的直接,从小被母亲冷眼相看,早已跟家里断绝关系的明玉在葬礼上淡漠的态度完全符合真实,后来明成因为明玉“卖嫂求荣”而痛揍明玉,明玉新仇旧恨不共戴天必欲让明成蒙受牢狱之苦也完全能让人理解,现实中比这打得狠闹得凶的骨肉相残的情节都不稀奇,剧中这点才不过区区冰山一角。
然而剧情的发展却不是按照当事人的正常心理反应来演绎了,当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局面要出现时,中国人喜欢当和事佬的癖好就蠢蠢欲动了。这种癖好在编剧身上更是要大显身手。所以你想感受人间温情就看国剧吧,再怎样撕破面皮的,再苦大仇深的人之间最后都能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家人之间更是怎样都会相亲相爱,你帮我让,伟大的爱和宽容会抚慰一切。
然而你倒是找出一个现实当中的例子我们看看?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最终由反目成仇到和好如初了?还是成龙父女由拒不相认到终于打开心结,化解了恩怨?就连剧中明玉与石天冬谈到经典的孝道故事,都说正史与野史根本是两码事。
《蕾切尔的婚礼》中母亲和女儿最后也发展到挥拳相向,姐妹之间几番恶吵,憎嫌之情溢于言表,然而最后都不了了之,没有道歉,没有安抚,然而我们知道这已经算是相互客气的了,每个人都像是安于宿命一般,做出了自己分内的表现,姐姐尽管不能原谅戒赌归来令家人蒙羞的妹妹,但还是让她做了自己最重要的婚礼时刻的伴娘;长期以来背负了疏于看护令弟弟溺水身亡之责的妹妹虽然在拆穿了母亲的失职——当初不该把弟弟交给吸毒之后神志不清的自己,与无所遁形的母亲双双爆发身心俱伤出走之后鼻青脸肿的回来也还是要履行自己做姐姐伴娘的权利,而母亲也并没有因为姐姐的婚礼,本该是喜庆的场面要体现顾全大局的风范,就放下与妹妹的隔阂。隔阂就是隔阂,能那么容易消除的就不是隔阂了,过不去的就是过不去的,什么都能过得去的唯有圣人。但这样一个含糊的结局却深深地令人感动,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渲染,但是我们看到了爱与神圣,感受到了治愈与成长。
相较之下《都挺好》的结局要分明的多,不出意外地每个人都获得了幸福,变得成熟。然而这之前反复强调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情感坚冰是怎样可以消弭于无形的?极端自私的父亲忽然一夕之间就能变成最通情达理令人尊敬的慈父,就连豪不顾忌地制造累累伤痕的冷漠无情的母亲的形象都能在记忆中得到修复,一切都很圆满,完美,貌似顺理成章,怎能不令人欣慰!但这转变来得多么神奇,所依循的心理轨迹在哪里?面对这样幸运的苏明玉,本以为在苏明玉身上找到了自身影子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是该投以羡慕还是唏嘘?
面对真实我们是不是非得加以美化,非得制造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出来呢?不一定吧,而是结局不理想,不尽如人意,我们依然要坦然面对,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所有的冲突,所有的碰撞出现的意义不是要激化出一个什么结果,或给出一个什么说法就能平息,而是提醒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真相,人性的一些真相,无可回避,无可改变。就像《都挺好》剧中明玉与明成都曾说过的类似的话:有些苦,你绕不过去。如此才能坦然面对,平静地行使自己的本分,不违背自己的内心,是与非,爱与恨,都不去苦苦纠结了。
这才是面对现实的真正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