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参加一个笔会,一位专攻花鸟画的老师对我说,他马上可以现场创作一幅斗方的水墨荷花送给我。
我很开心,在一旁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起来。
他的绘画技巧非常娴熟,线条也很流畅优美,不一会,第一朵荷花就跃然纸上。
“太美了!”大家围在旁边纷纷交口称赞!我也觉得这朵荷花的造型很典雅。只见在那一勾一画的提按之间,另一朵荷花也交错着“伸”了出来……然后是大朵大朵的浓淡相叠的墨色加上略显干枯的线条的勾勒,就成了两三片硕大的荷叶。接着,荷叶的上方又“探”出了一个“尖尖角”——小小的荷花花苞。
“应该差不多了吧!”我心里满意地想,“确实很有意境呢。”
就在这时,他又蘸了蘸墨汁,画面上立刻出现了两三条错落开的斜线——水草,几乎横跨了纸张对角线的四分之三。
“够了够了……”我心里嘀咕着,但因为和他不够熟悉,也不好意思显得太“好为人师”,所以忍着没说出来。
谁知,水中又出现了一只鸭子,占据了之前花下的一大片空白;不一会那朵花苞上又出现了一只蜻蜓;接下来,画面下方的边缘又出现了一块石头……满满当当,真是令人应接不暇。
终于,他停了笔,一张诸多元素排列组合的“丰富”画面诞生了。
最后,那张画被立起来,用墙磁固定在白板上。
我后退了两步仔细端详,却再也找不到当初只有两三朵荷花时的那种灵动与禅韵。
礼貌性地道谢后,我把这幅作品带回了家,把它装在一个特大的信封里,却没有拿去装裱……
那天晚上,入睡前,我躺在床上,想起这幅画,心中未免遗憾:他的技巧没有问题,甚至胜过很多花鸟画家。然而,如果这幅画的创作就止于那种简约的禅境中,就让那些空灵的留白让观者自己去想象,去脑补,甚至通感一般去嗅到荷花的香气……或许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有时候,少就是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