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挂在嘴边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已经不是很感冒了。
当我看到“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时却打心眼地震撼。
再看,出自《国风·邶风·击鼓》。
字里行间,叫人不觉泪目。
与之前所理解的意思不同,生死与共依旧,却是战友间的激励,立下了誓愿,“一同生死不分离,白头到老此生休”的背后却是“我声声叹息今离散,不能相见不悲叹。我声声叹息天涯远,不能信守把家还。”的思家之情。
闭目仿佛就能想象,那久戍不归的战士,漫无天际的狼烟,千年后的我似乎还能听到那羌笛胡琴的悲鸣,看到那血泪成海的惨烈。亡灵不歇。
战场之上,生与死只隔着一条线,而《击鼓》,将战士内心的伤痛表达地淋漓尽致。“不我以归”何尝不是永隔阴阳?蹉跎岁月,可能那年不经意的告别,归来已是青丝变白发。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诗经》,无关国仇家恨,有的只是个人内心深处最为纯正的期待愿望。用悠长的声调表达最婉转的情意,它,就是《诗经》。
横跨千年,它依然鲜活,世俗的尘埃并不能掩埋它的存在,风雪的肆虐并没有摧折它的脉络。
之于现在正处于快节奏生活匆忙不歇的我们,确是一剂疗心的良药。
执一盅清茶,就着和风,就可以捧着它享受一个下午的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