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历史的人,也许当初正是因为历史地理不好,才果断选择了理科。可是时隔若干年后当我捧起这本书,却情不自禁地想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千百回。
读作者的每一句话都有一种让我如临其境的感觉,就仿佛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每一个情境我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一个镜头都让我时而美好时而沮丧,看似平平淡淡地描述,却打到每个人的内心痛处。
作者是一个高学历的法学博士,但似乎所有的创作者都相对崇尚自由,他们从小都不喜欢被禁锢在课堂上,如三毛如本书作者赫拉巴尔,他们更多的愿意融入生活,放下所谓的高学历。
赫拉巴尔的家境在那个时代颇为不错,他也为了养父的那句"你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努力成了一名有出息的学者,但他更愿意听从内心的声音,于是就有了一个法学博士在钢铁厂做工人,在废纸回收站做打包工,一切只因他的贝宾大伯在他十岁左右讲述的五彩缤纷的故事,让他愈发想要进入底层世界了解底层世界。
回到现实生活里,多少人嫌弃那些底层行业,多少人眼高手低,多少人拼命想逃离的职业在穿越若干年前却是对于赫拉巴尔极其珍贵的体验。
赫拉巴尔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他自嘲着说那里脏乱差,甚至他出门买东西付钱时兜里先掏出来的不是钱而是老鼠,他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就是把所有的书籍碾压打包。
他说他是痛苦的,因为当他看到那些巨作被损坏时内心在撕心裂肺地呐喊,他不过是一个软弱的屠宰者,屠宰着一本本呐喊的名著;他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在高高的书堆中挑选了他爱不释手的书籍以及潜入了那些未知的世界,因为他在无形中为脑袋不停注入了新的思想,也为他后期写作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我想他在废纸站的幸福远远大于他的痛苦,这是他后半生想想都会令之嘴角上扬的事。
后来当他得知纳粹德国的新型机器即将取代他的压力机,他惶恐不安,他日日靠酒精麻醉自己,他深知离开那份工作他再也不能维护内心原有的秩序。
所以在文中他不断通过身边茨冈人的事件,废纸站臭水沟里的老鼠们去反讽当下的处境:正值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乱杀无辜的年代,他憎恶那个社会憎恶毁坏文明的人。
他在废纸站的35年,我想不仅仅是工作,于他而言更像是一种使命,守护过去文明的使命,那种爱恨交织令人揪心地疼。
二战期间整个世界是喧嚣的,可是在一个废纸站楼房的地下室,藏有一份知识分子的孤独,他孤独地聆听全世界的声音,他孤独地过着自称桃花源般的生活,他孤独地为世界留下渊源的文明,他孤独地努力着让这本名叫《过于喧嚣的孤独》出世。
愿这个世界都对他对他的作品都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