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委的遐想

今年的五月二十是一个让我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天我收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当代乡土作家》曹主编把我拉进了编委团队群。

看着我的名字出现在编委的队列里,我的心情既激动又难为情。激动的是我终于能和名家高手一路同行,难为情的是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写作小白,置身于一个优秀的团队中,我从内心感到自己不配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称号。

再仔细看我周围的名家,一个个都是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反观我自己,写的文章登不上大雅之堂,想想还不如让曹主编把我的名字去掉算了,免得惹人笑话。可转念一想,这是曹主编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她对我的殷切期望。再说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向各位名家学习的大好机会,我应该以此为契机,虚心向大咖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尽可能让自己的文章再上一个新台阶。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的确不容易。回顾这几年来的写作生涯,酸甜苦辣皆尝遍,个中滋味若非感同身受,很难体会到。

曾记得我刚开始写作时,热情饱满,干劲冲天,可写着写着,思维枯竭,灵感消失,苦思冥想半天也挤不出一篇豆腐块文章,为此我一度沮丧到想放弃。有一天,我无意中读到一篇文章,作者强调说,每个作家刚开始写出来的文章都很垃圾,就像一坨臭狗屎。细想想,这句话说的对极了,没有谁天生就是作家,就像冠军运动员,他们获奖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和汗水的结晶。这正如谚语所说,“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一个作家也必须像腊梅一样经历一番冰霜苦,才能写出妙笔生花、行云流水的文章。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写出让读者喜爱的文章呢?

经过近几年的摸爬滚打,我得出一个结论:写作没有捷径可走,要想笔下生辉,多读多写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只有读写完美结合,才能让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香菱学诗的故事就足以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为了学作诗,亲自去林黛玉那里寻求帮助,黛玉建议她广泛阅读名家的经典作品。她推荐香菱先细心揣摩熟透诗佛王维的五言律诗,然后再去读诗圣杜甫的七言律诗,最后再读李白、陶渊明等诗人的诗,博采众长,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后来香菱采纳了黛玉的建议,广泛阅读,终于写出了不错的诗。

这个故事让我瞬间醍醐灌顶,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读书太少,孤陋寡闻,笔尖下怎能流淌出灵动的文字?看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提升自己。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因此,我立即去图书馆办了一个借书证,自那以后,我开始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像余华的《活着》,陈忠实的《白鹿原》,还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被我加班加点认真看完。除此之外,我还读了许多小小说、散文及随笔,外国文学书我也读了十几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复一日的大量阅读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并且学到了文章的巧妙构思以及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渐渐地,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的文章由豆腐块上升到至少千字以上。这些细小的变化足以说明阅读对写作大有裨益,在余生的生涯里,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读书,让读书变成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阅读有助于写作,但是,只读不写根本不行。要想写出好文章,还得不停地写写写。记得刚开始写作时,我的热情高涨,信心满满。白天忙于上课,难得的闲暇时间皆被写作挤占,可最后,费尽心思写出来的文章,羞于公布于众,就像丑媳妇怕见公婆,只好躲在角落里孤芳自赏。后来,一位文友鼓励我说,写的不好没关系,只要持之以恒地写下去,终有一天会惊艳众人。听了友友的建议,我坚持挑战自己,每天必写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最后,我又试着把自己写的文章发到朋友圈,没想到受到好评如潮,令我心中窃喜。有的朋友调侃我是被英语耽误了的作家;有的同事说我把笔下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画面感很强;还有的说我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的淋漓尽致。

当然,也有人说我写的语言过于质朴无华,吸引不了读者的兴趣。但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不管别人看不看我的文章,我都会埋头去写,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也许有人会说我是痴人说梦,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但我想说的是:虽然我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但我会用刻苦和勤奋来滋润自己心中贫瘠而又干涸的文学土壤。俗话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我相信,只要执着耕耘,笔耕不辍,终会在贫瘠之地开出娇艳的花朵。

如今,掐指一算,我已写了大约一百多篇文章,虽然称不上高大上,但篇篇都凝聚着我的心血和汗水。在余生有限的生涯里,我决不辜负曹主编对我的信任和期望,尽量多读好书,多写美文,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并带动更多的人向上、向善、向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