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是朋友在一年前推荐给我的,我最近才开始在简书上写文章,并且投稿,每天在闲暇时光,打开简书看看今日更新的文章,点开感兴趣的标题,领略各路大神们的心声和学习各种技能干货。
大家还记得那个叫qq空间日志的东西吗?在学生时代,我们总是喜欢去好友的空间欣赏他发表的日志,然后在下面各种评论互动,气氛好不欢乐。
在日志中,通过读对方的文字内容,更好地了解了对方的性格,秉性还有目前的生活状况,心态处境,加上一来二去的评论和互动,让我们友谊的小船行驶得越来越顺畅,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日志这种东西好像都被大家遗忘了,也不再有人会去空间关注别人的日志了,也很少再看到有人发表日志了,可能是微信兴起的原因,朋友圈顶多发几张照片和几句简短的话来表达此时平静和心情,很少有人再去静下心来写一篇上千字的日志,发表在朋友圈了。
所以微信朋友圈像是快餐一样,发的人用的5秒时间匆匆发完,看的人用1秒匆匆刷完,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从我们的眼前快速闪过,但在我们的脑海留不下太长久的记忆。这样快餐似得表达和交流,让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轻薄起来。
当然,这是时代更迭带来的必然结果,快节奏生活将人们的时间都积压得碎片化,人们更加热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娓娓道来一篇长篇大论的感悟和思想,谁还愿意坐下来去认真读你写的东西。但我总觉得,这种快节奏的表达方式,失去了一些情味。
就像从前慢里描述的情景一样:以前,我们想表达情感时,需要写一封信,用好久的时间邮寄到你那里,再用好久的时间等待你的回信。拆开信封的那一刻,激动兴奋心情,无可替代。
后来,我们只需要把字打在电脑上,点击发送,信就可以马上到达你那里,然后不到几分钟就能收到你的回信,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方便了不止一点点,可是,我们为什么反而不愿意去写信了。
而现在,我们人手一部手机,快速地滑动着屏幕上简短的图片和文字,像放电影一样,那些精彩的内容一闪而过,我们却很少再想给予回应。从你的只言片语中,我也不太清楚你想要表达什么,只觉得内心毫无波澜。
从高中申请qq号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有在空间写日志的习惯,每当内心有波澜时,便会打开日志开始写,写完发表在日志里,对好友可见,当好友的评论消息弹出时,内心是期待的。
后来参加工作后,时间越来越少,人也变得越来越成熟,每当想写文字的时候,只是写完放在日志里,对自己可见。
是因为不想再在好友们的面前去公开袒露自己的心声,想说的话,大多都是写出来放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自己偶尔翻看回忆。
后来朋友推荐了简书这个应用软件,这不就是当年的空间日志吗?而且这里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可以相互欣赏彼此的日志,想说什么都可以畅所欲言,好的文章还可以投稿到相应的专题平台上,让更多的看到。而且还有各种大神之作,文笔精湛思想见地新颖让我眼前一亮。
突发灵感的时候,我也静下心来写上一两篇文章,吐露真实的内心。最开始不知道可以投稿,只是拿来当做日记本,当父亲节写了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然后发现其实可以投稿的,然后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投稿给各大平台。
虽然平时自己偶尔会写一两篇文章,但是只是自说自话,写完自己看,自己回忆,不会在乎什么文笔和段落,对自己的文章水平并没有什么信心。第一次投稿就收到了各大平台收录的消息,在那一刻,我喜出望外。
我慢慢地将闲暇时间从朋友圈转移到了简书,发现时光变有趣多了。
于是我一头扎进这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让生活慢下来,让自己静下来,好好地读文章,好好地写文章,每天坚持读十篇喜欢的文章,每周更文至少一篇。
有一次我有一周没有更,寥寥的几个粉丝里突然收到一位简友的私信,问我最近忙什么,怎么不更文了,还说我的文笔感情细腻。就这样来自陌生简友的一句催促鼓励,变成了我决定持续更文的莫大动力。
不奢望自己能写出什么爆文赚取乐观的利益,只希望我能够在简书里获得那份丢失的宁静花园,通过写作不断总结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断思考发现真实的自我,通过阅读不断增长更多的知识见地,找到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