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刚刚读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心与天命,眼前和远方,在脑海中盘旋跳跃,挥之不去。
这本书讲了什么?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用一句简单的话,可以这样概括:一个前半生追求“六便士”的普通人,后半生开启了追寻“月亮”的路。
这本书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突然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巴黎,后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生命的故事。
我不懂画,网络上找到了几张图,先欣赏下文中画家斯特里克兰人物原型保罗.高更的画作。
再看英国作家毛姆的文字。
画的用色怪异,给人带来的不安难以言传。他们中有暗蓝色,晦昧有如雕工精细的杂青金石碗,又有光泽若隐若现,显示着神秘生命的悸动;还有红色,强烈刺目,一似冬青的浆果——让人联想到英国的圣诞节,皑皑的白雪,高涨的性质和儿童的欢乐——然而由于某种魔力,他又柔和了起来,直至呈现鸽子胸脯似的渐变的温和;还有深黄色,随着反常的热情转为绿色,芬芳如春天的草木纯净似奔流的山泉。有谁说得出,是怎样痛苦的幻想创造出这些果实?他们放纵无度地丰润华美。洋溢着浓郁的热带气息,似乎具有强烈而独特的忧郁感。
现在,似乎有点懂了。
那么,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在毛姆笔下的主角——斯特里克兰身上吧。
斯特里克兰,前半生,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一个社会的称职成员,一个优秀的丈夫和父亲,一个可靠的经纪人。 却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我告诉你,我得画画,我身不由己。”他仿佛受制于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在利用他来追求自身的目标,在外力控制下,他就像落入蛛网的苍蝇一样无能为力。 他常常这样设想自己:“我”到过一个孤岛,身处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我”能够住在岛上的一个幽谷里,奇树四合,万籁无声。
于是,在他四十七岁时,这个大多数人已乐天知命、甘于安分守己的年纪,动身前往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陌生的小岛。
朔风凛冽,海浪汹涌,白沫飞溅,一片苍茫。
在这里,他认为自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他为获得自由而喜悦,他感到终于可以把灵魂称为自己的了。顶天立地,昂首阔步,与星辰为伍。
在这里,他的特立独行被宽容的接受。在英国和法国这样的文明世界,他是圆隼眼中的方榫头;然而在这里,隼眼各式各样,任何榫头都能各得其所。
在这里,他找到了一种永恒的东西,把自己与之联系起来。他把这里,视作家乡。
他整日画画,整日沉浸在色彩的世界里,把所有的生命价值全部注入画布,抛给世界一个大大的惊叹。
文中,对比的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
首先,斯特里克兰的前后半生的对比。前半生,好丈夫,好父亲,活成别人的样子;后半生,告别文明世界,抛妻弃子,却找到了精神栖息之所,活出了自己的梦想。他燃烧前半生,只为投入后半生命运为他安排的角色。
其次,高谈阔论而又无聊至极的文明聚会和杂草丛生荒凉热闹的陌生海岛的对比。这是文明与野蛮的象征。读后,你会重新思考,到底哪个是文明,哪个是野蛮。
还有,几组人物的对比。斯特里克兰和斯特里克兰夫人的对比。常人的眼里,他抛妻弃子,损害朋友,或许不堪;可是,艺术的世界里,他只忠于内心,忠于使命,如此神圣。他对金钱无动于衷,他对名望全无兴趣。或者应该说,金钱、名望的诱惑,对他而言,全然不存在。而斯特里克兰夫人呢?前期优雅得体,丈夫离开后,自力更生,抚养孩子。可是,她圆滑世俗,自私虚伪,她端起自己,挤身于上流社会,觉得被养活才无比高贵。她生活在别人的看法里,陷入在生活的泥潭里。此外,还有,斯特里克兰夫人和阿塔的对比,斯特里克兰两个儿子的对比等等,不做详谈。
当然,最主要的对比是“六便士”和“月亮”的对比。月亮和六便士,理想与现实。正如毛姆所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月亮”,美好而遥远,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很孤苦,甚至会一无所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那么,你想要的,究竟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你我皆凡人,生在尘世间。我们大多数人不会选择斯特里克兰这种极端的方式,能力有限,大概也成不了斯特里克兰这样的天才画家。但,至少,可以选择不做斯特里克兰夫人那样的人,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不端着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模型和标准。我们可以拥有一个诗和远方的向往,在拥有“六便士”的时候,找一点自己的时间,时时去追寻“月亮”。“月亮和六便士”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可以中和。一边低头走路,看看地上的六便士;一边抬头看天,天空湛蓝,月色皎洁。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和孩子,人啊,先走好自己必走的路,然后,再走一条自己想走的路。
我们可以像保罗·科埃笔下的牧羊少年那样,既能养好手里的羊,懂得世界语言,明白“万物皆为一物”的道理,又能追寻遥远的金字塔;可以像《红楼梦》里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看清贾府的角角落落,努力维持,又懂得选一条远嫁的路,做自己的主宰;也可以像陶渊明,既投身热爱自己的田园生活,又坚信,在那桃花林尽头,有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更加美好的世外桃源。
纵使眼前,一地鸡毛,切记切记,抬头看月,用你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因为,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应该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