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名义
闲暇无聊时打开“快手”,看到了这样一段视频:
婆婆,儿媳和儿子坐在桌前吃饭,吃饭时儿媳不住咳嗽,婆婆面露嫌弃之色。好不容易止住咳嗽,儿媳开始夹菜,婆婆却突然间挡住了儿媳的筷子,不悦的呵斥道“这么油腻的东西你能吃吗?这儿有青菜!”,说着将一盘青菜推到了儿媳面前。过了一会儿,画面来到卧室,儿媳坐在床上独自垂泪,丈夫进来好言宽慰。看到这儿,我想,这又是一个婆婆虐待儿媳的狗血剧情。然而画面突然一转,婆婆在厨房里熬制冰糖雪梨并将它端给了儿媳。我想,原来是我误解了,这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婆婆。结果,画面又一转,媳妇感激地去接冰糖雪梨,婆婆却语气生硬的说“病了就及时把药吃上!”转过身自己却偷偷地笑了。这整个过程,似乎都是婆婆在关心媳妇,但总感觉哪儿让人不舒服。翻看评论,才知道大家和我的感觉一样,大家都认为虽然是好心,但没必要态度如此生硬,让人接受不了!有的直接感叹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
我想,这个短视频可能是假的,但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而这种特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会得罪一大片人,自己却不明白原因,甚至感到很委屈。其实,他哪里知道他对人的言语伤害早已远大于他的给予。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家会不领情。试问谁会接受“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呢?
看完视频,大家都在为儿媳抱屈,觉得婆婆有点过分------虽然是好心。但是我们如果看到父母训斥孩子的视频,却会觉得是大快人心,因为大家会觉得那是父母在教育孩子,为了孩子好啊!他为什么要委屈?那是爱他!对他负责!难道他不懂吗?但前面视频的婆婆不也是为了儿媳好吗?为什么大家接受不了?但是又觉得父母训斥孩子是正确的,是天经第一的呢?只是因为他们小,没有反抗能力,需要我们的监护吗?那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换种态度,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呢?要知道儿童的心理更加敏感和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我们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人,他们也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让孩子着注视不同表情的妈妈,结果,孩子随着妈妈的表情变化,情绪出现了很大的波动。由此可见家长态度对孩子情绪影响的重要性。
也许,你会认为,失控的情绪会让孩子怕你,从而让其改正错误。那么,我要告诉你,你的思路完全错了,你的愤怒只会让自己失去理智,暴露出自己对教育孩子的无能为力。是的,孩子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惩戒,但注意,只是惩戒,也仅限于惩戒!它也不包括语言上的伤害。而且,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需要及时冷静头脑,寻找原因,考虑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是情绪问题、态度问题,还是其他。然后对症下药,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学会和孩子共情,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教育的前提是尊重。试想一下,处于家长暴怒之下,孩子还有心情去思考自己所犯错误吗,他只会如惊弓之鸟般想着如何快速逃离如此恐怖的气氛。久而久之,孩子的旧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发了新的更大的问题。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怎么做,孩子会依样画葫芦,我们是孩子的榜样。在遇到稍微一点挫折时选择迁怒于合作者。要么自卑怯懦,缩手缩脚,任人差遣。再及稍长一点,有能力反抗之时,他将是那个最叛逆的孩子,用着同样的态度来回击你所谓的“教育”。
所以,请不要以爱的名义进行着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