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与爸妈通电话时,不经意又聊到我小时候的事。奇怪的是,爸妈的回忆与我的回忆存在明显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
在他们眼里,他们一直在富养女儿,不让吃一毛两毛一袋的“垃圾食品”,都是成箱买“较贵的”的饼干,牛奶之类,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抢着吃或眼巴巴地羡慕别人吃,我却是细细慢慢地吃,东西放坏了都吃不完。在衣服方面,别人的孩子都是买地摊上最便宜的衣服,而我是喜欢什么买什么,不论价格。在这种认知的影响下,他们始终觉得自己与其他“无知的农村人”不同,育儿观念“高人一等”,在做一项意义深远的“投资”,把女儿养成了高学历、有品味的“公主”。
可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的印象里,别人家孩子都是想吃什么就自己去买什么,虽然都是一些一毛两毛的辣条、唐僧肉(爸妈口中的“垃圾食品”),却能聚在一起,你吃我的一口,我吃你的一口,津津有味,无比满足,那是我永远缺失的快乐。而我从来不敢开口说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总是被否定。家里的确成箱的饼干、牛奶从未断过,但我细嚼慢咽,放坏了也吃不完,并不是因为可吃的太多,而是我想吃的太少。农村条件差,食品质量更差,集市上的饼干、面包总是千篇一律,过分甜腻,毫无口感可言,吃得我总是反胃。爸妈却觉得这些食品比一毛一包的小零食更为“高档”,还把我的排斥定性为“作”、“娇气”,从而更加印证了自己“富养女儿”的想法。在衣服选择上,我在大学之前也很少有过自主权,基本上都是他们看中了哪件,我就说服自己去喜欢那一件,并不敢说一个“不”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忆差异呢?问题的根源似乎在我。我从来不敢说“不”,也不敢直截了当地说“我想要”,以至于爸妈觉得他们喜欢的一切也都是我所喜欢的。而我,是从何时开始,丧失了说“不”的勇气了呢?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一切都无从追溯,似乎从记事起,我就唯唯诺诺,特别害怕爸妈不开心或生气。
但从父母记得的几件小事里,我又得知自己五岁之前并不是这样的性格。有一件事从小到大他们讲了许多遍,就是在我2岁左右,他们刚回到农村时,在小卖部我大闹着非要吃雪花露(农村没有卖这个的)的事,他们总是得意洋洋地说,当时的小卖部店主感叹道:“这一看就是城市里来的孩子,农村怎么养得起?”我对这件事毫无印象,不知道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复述中增添了多少夸张的成分,也不在意其中暗暗透露的一丝丝虚妄的优越感。每次听到时,我只是遗憾,原来我也曾有过“闹着非要买什么”的时光啊~
我似乎一直都知道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属于贫困县里重点贫困村中的一户。小时候这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困扰,因为同村邻居的小伙伴条件都差不多。直到四五年级时,一起玩耍的对门小伙伴家盖起了楼房,一两年后,全村大部分人家都盖起了两层洋房。而我家,土坯房在暴雨天塌掉后,只是在旁边用石棉瓦搭了个棚子做厨房。除了那个棚子外,就只有一间不足10平的瓦房,里面堆满了我出生前就有的破旧家具,几乎没有什么下脚处。(写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每年过年时,我们去别人家都会留下吃顿饭,而别人来我家都是放下礼物说几句话就走。)也许正是从和邻居小伙伴经济状况出现差异的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去任性地要自己喜欢的东西,父母的否定也许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好,而是因为买不起。我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大人们的自尊,彻底地封锁了自己的欲望。
那么在村里经济条件分野以前,我无条件顺从的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也许有部分遗传因素吧,妈妈性格拘谨温顺,而爸爸虽然在家人面前咋咋唬唬,对外也是懦弱迎合的性格。然而,顺从性格的人并非本意顺从,只是无力反抗。对存在感的渴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而于顺从的人而言,这种渴求在内心日益增多的怨气的刺激下,可能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妈妈经常跟我说起我出生前爸爸家暴的事。我出生后,为了维护在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他们之间的冲突以激烈争吵这种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展现出来。记得小时候,只要他们共处一室,我内心就不自觉地开始紧张。更悲剧的是,我家只有一个房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只有在教育我时,两个人才出奇地一致,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跑太远会罚跪,考试成绩不好会罚跪,不做家务会挨骂重则罚跪……罚跪的可怕之处在于,要先把砖砸碎铺在地上,再跪在有锋利棱角的碎砖上,把膝盖皮肤划出血才算达到标准。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犯错后的惩罚不以认识错误为目的,而非要执着于对我造成切切实实的身体伤害和心理恐惧。也许弱者眼中的惶恐和惊惧可以为强者提供一定的无意识的心理满足吧,这种暂时的掌控感是对平庸生活的逃避,对自身无力感的宣泄,和对无序现实世界的反抗。
事实上,我被罚跪的次数屈指可数,但这种持续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却在我内心深处扎了根,也许这才是我无条件顺从的真正原因吧。久而久之,我活在他人的眼里,忘了自己想要什么,任何时候第一反应都是考虑他人是否喜欢,是否满意,是否会生气。长大后,一个人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多,独自要做的决定也越来越多,我才突然发现,我不知如何生活。推着购物车走在偌大的超市里,我竟不知自己喜欢吃什么。买衣服时,意见也极容易受到推销员的影响,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最后决定不买时,推销员失望的眼神都能让我受伤许久。住宾馆时,连给前台打电话要一双一次性拖鞋都不敢开口。有时觉得自己就像一块橡皮泥,别人轻轻一摁,就能在我心上留下持久的印记。
路,终究还是要一个人走,我也要慢慢学着经营自己的生活。当我有了这个想法,并开始尝试建构自己的世界时,才发现里面空无一物。这么多年,除了学习,我好像什么都没做。如果说人的一生就是我们脑子里最后记住的那些事,那我过去二十年的人生真的是贫乏得可怜。好像活过,又好像从未活过。当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他就不会为他所得到的感到快乐。因为快乐是自我的满足,没有自我,何谈快乐?而这个世界上不快乐的人,真的好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