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这件事,本不是事,议论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事。
老一辈作家老舍先生曾经给自己定下每日的写作要求:有事没事,千八百字。—— 这应该是日更的最初形式吧。只是那时没有简书,先生不可能把每日的千八百字都发布到网上;他用毛笔小楷写到纸上,日后有空时反复修改,成就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名篇,比如《济南的冬天》、《猫》、《我的理想家庭》,等等。
钱钟书写《围城》,每日写500字,要是天天发布,还要每天花时间与粉丝交流心得的话,估计他的《围城》成不了“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要知道,钱老一生仅写过这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只有一个读者,那就是杨绛先生。
而现在,有些人在简书上的日更,实际上更像是一场面对海量读者的写作秀。很多日更的文字,刚一写成就马上发布,只是为了看看读者的反应,求得认同;全然不经精雕细琢。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很多文章,要想成为精品,后期非得花更大力气修改不可。
而日更作者为了保证日更,匆匆发布文章,有时会在文中出现很多低级错误,版式、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的地得混乱,甚至有些资料未经查证就胡乱引用。也许他们会说,等到发布以后再修改,但他们往往为了赶时间更下一篇文,也就留在那儿不再修改了。这一点,简书随时可以修改,太容易消灭罪证,不像公众号,只有一次发布机会,一旦发现错误,除非删除,否则永远改不了。
存在这类低级错误的文章,就像一个女子出门不加修饰,头发蓬乱,衣服上再粘点油迹饭粒,纵使再天生丽质,怕也难有伯乐慧眼识英才。人靠衣裳马靠鞍,细节决定成败,这些道理不言而喻。
不过,如果把日更当作一个仪式,倒是可以理解。对于很多自由职业者来说,仪式感很重要,这是一种自律的方式。日更一定的文字,就像早上在跑步机上跑上三公里,再坐下来喝一杯咖啡一样重要,没有这样的仪式,这一天可能就在毫无目的刷手机的颓废过程中消耗殆尽。
而对于上班族来说,我支持一元老师的意见,不一定非要日更,但可以每天写,统一修改,集中更;我看到简书上有些人强行日更,文章质量很一般,甚至都不知所云,每次发布时间都是后半夜2点左右,这对于第二天还要上班的人来说,可真不是一个爱惜身体的好习惯。
据说,简书上每2秒钟产生一篇文章,不好的文章不要说是分分钟,秒秒钟石沉大海。你如果决心做那永沉海底的沙石,那就随便写吧,没人拦着你,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宽容的平台。
如果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保证更文质量,你可以日更;无时间,或者精力不够、能力不足,最好按你最方便的方式更文,没人逼你非得怎样,活成了强迫症,对心理健康不好。
文章写得好不好,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假如你的文写得足够精彩,即使你不日更,他们也决不吝惜点赞;但如果你的文实在上不了台盘,他们决不会因为你日更就为你点赞。
(“一元短篇小说训练营” + 008号 典典的蟹妈 21天写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