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在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说实在的,每次学习《诗经》中这两首诗(《关雎》《蒹葭》)都觉得非常难,不知道如何确定学习目标,特别是不知道该赏析哪些点,如何赏析。看余老师的课例,自己对余老师的这个课例,认识也不明晰。还是试着梳理一二,希望能够弄懂点什么。
一、背景介绍,氛围渲染
余老师的课总是开门见山,从不拖泥带水。课始,余老师带领学生读导语,对这个导语适当解释,指出“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飘荡”是意境,“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蒹葭》是一首美丽的诗,余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渲染诗意美好的氛围,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氛围。接下来,是关于《诗经》《蒹葭》的介绍。余老师一贯重视积累。这个简单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老师简单诗意的语言,信息量非常大,包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与理解诗歌密切相关的概念“意境”“意象”,这首诗的主题、风格,意境特点,内容,章法。
反思
1.丰富积累
余老师总能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在课堂上运用。像余老师每节课背景资料的积累,从不含糊,都精挑细选,指向文本理解,文化积累的深处,可谓别具匠心,别有深意。如何在纷杂的资料中,精挑细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找到最适宜的资料,服务课堂学习,自己差得太远了,这与自己的欠缺有关。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像这里余老师对《蒹葭》一诗美感六个方面的提炼(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最具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这些美,自己远远没有发现。想想,自己对诗歌理解不够,是自己教这首诗的困难所在吧?自己的欠缺,成为限制学生的天花板。自己需要不断丰富自己。
2.精心取舍,严谨安排
课堂是一个整体,如何取舍,让所有内容为达成目标服务,使课堂不枝不蔓。看这里,《蒹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并不好理解。余老师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品味“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时,学生能够欣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离不开余老师从上课一开始就进行的铺垫。在“背景介绍”环节,余老师就指出“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提醒学生注意“章”这个量词,这里不叫“节”,是“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在“诗歌吟读”环节,指出“三章都是写追求而不得”,“用三章来表现诗歌内容,是《诗经》里面最有意味的一种艺术手法。重章叠句,它的魅力就在于反复、强调,同时增加抒情效果。”“三章就是一章。”这些厚重铺垫,使“重章叠句”这一本来陌生的知识,一步步向学生走来,面目由模糊逐渐清晰。如第三个环节中“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诗歌意境,指向对诗歌深层的赏析,不太容易。在“背景介绍”环节,余老师就指出这首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为学生后期进入文本深处铺垫。而第四个环节五个方面知识点的积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秋景起兴渲染氛围、意象幽远手法生动、意境凄美朦胧悠远、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无不是在前面环节基础上进一步的明确与深化。余老师的课堂,是环环相扣,不枝不蔓的,这种看似简单的课堂,其实是严谨安排的匠心。
看看自己的课堂,现在多了份随意,少了份严谨。知易行难,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精雕细琢,并不容易。是不是走得太久,对课堂失去了敬畏之心?
3.语言积累
像余老师这样展示的文学常识,自己总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很少像余老师这样,让学生读,并且直接明白告诉学生需要做笔记的内容。想想,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文学常识积累,也是语言材料的积累。“晨雾朦胧,芦苇飘荡”“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情深景真、风情摇曳”,多么美的语言材料,如果语文课堂上,老师总能给学生展示丰富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诗歌吟读,感受美点
余老师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是诗歌吟读。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是高妙精彩的艺术。在余老师这里,朗读从来不是一项单纯的读的活动,余老师总能运用自己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深处,让朗读成为学习过程。
第一次朗读指导,调整语速,读出向往、追寻的情感氛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朗读时“轻柔”“充满向往”“充满爱意”。第二次朗读指导,“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读出“期盼、向往、甚至赞叹。”三个“宛在”,“本来已经看见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点遗憾。”“宛”应读得重一点。第三次朗读指导,逐章朗读,弄懂字词。文言文古诗词学习,余老师从来不吝惜把时间用在让学生理解字词、积累字词上,做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学习。逐章朗读,每读一章,余老师都有一个点拨。第一章点拨,注意细节,简单的点拨,解释清楚了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第二章的点拨,理解通过时间的不断延伸,地点的变化,写出主人公的执着。第三章的点拨,进一步明确重章叠句及其表达效果,领略形式美,结构美。译文朗读,指向情感美,形象美。看余老师的朗读指导,从把握语速,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情景,到读出写法,读出特点,读出情感美,形象美,就这样,毫无生硬痕迹,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向文本深处。
反思
想想自己带领学生学习这首诗,也会让学生朗读,如朗读每一章的后两行,体会主人公执着追求的精神,如何指导得更细致,小步轻迈,逐步进阶,加深理解,自己做的远远不够。自己读文本本来就不够深入,没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心得,就无法以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引领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像余老师说:“先是逆流而上,然后是顺流而下。把逆流而上写在前面,就显得更加的艰苦。这样的细节就有很好的表现力。”自己读课文读得不够,根本没有自己的发现。如果老师不能发现文章的美,更无从带领学生发现文章的美。
三、美感品味,聚焦美点
这个环节,余老师把品析的内容放在五个点上: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表现出执着追求之美感的八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
余老师非常重视品味赏析,翻看余老师的课例,他设计的品味赏析环节,都是亮点,是最华彩的乐章。如《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味地欣赏”,“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在前面厚重铺垫的基础上,这一环节精彩纷呈。如《木兰诗》中“选段品析”环节,品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段,“品析这一段写出了哪些内容,还要品析哪些字用的特别的美,特别的精致……”相对于这些课例中的品味赏析,《饮酒(其五)》与《蒹葭》的品味赏析比较特别。看《饮酒(其五)》中的赏析:“问题一:这首诗的主旨表现在哪两个字上?问题二:‘车马喧'这三个字妙在哪里?问题三:从练字角度欣赏‘悠然'一词。问题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这些赏析小问题是明确提出来的,指向赏析字词,理解主旨,理解词语内涵等。这节课《蒹葭》品味,余老师也是提出明确的问题,指向章法结构、修辞手法、情感、形象、音韵、意境等,涵盖全面。不同文章,不同特点,不同设计。如何结合文章特点,设计合适的赏析问题,自己需要好好学习呢。
四、手法讲析,学习美点
这一环节,余老师把这首诗中优美知识点具体化梳理,进行总结,选取五个最具代表性知识点,要求学生做笔记学习。其实也是一个从章法到写法到手法到意境到主旨的总结梳理,是对前面学习环节学习内容的明确、深化。这是画龙点晴之笔,使课堂更丰满。
五、 练习指导,美不胜收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余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写赏析文字:“一诗之美、一章之妙、一句之情、一词之味”。仔细看这几点,其实与前面环节朗读指导,品味赏析,依然是照应的。我们说一课一得,如何在一节课里,强化能力训练,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余老师这节课,当时很好的范例。
想起余老师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主张:“ 优化教材处理,强化能力训练,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诗化教学语言。”《蒹葭》课例,是集中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