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时,眼眶有点热。活了大半辈子才明白的理财道理。《小狗钱钱》这本书里,主人公吉娅早在12岁就学会了。
突然特别想对自己说,也想对所有和我一样的家长说:有些课,真的得让孩子早点上。比如:理财课.
亲爱的自己,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攥着过年的压岁钱,要么被大人收走,要么自己买了一堆转眼就忘的零食和玩具。
那时候没人告诉我们,钱可以是会下金蛋的"鹅"——就像书里说的,把50%的收入存起来,让它慢慢长大;40%放进贴着"想要的滑板""想去的游乐园"的梦想储蓄罐;剩下10%才用来买当下想吃的糖。
如果那时就懂得这些,懂得正确的金钱观念,懂得如何跟金钱打交道,大概就不会在成年后,总在"月光"里焦虑,在"想做的事没钱做"里遗憾着。
现在看着身边的孩子,突然又觉得很庆幸:我们错过的,或许能在让他们身上补上。
《小狗钱钱》里最戳动我的,是它把理财变成了孩子都能懂的语言。吉娅不会觉得"存钱"是枯燥的任务,因为她知道那是在养自己的"鹅";
她为了买电脑去帮邻居遛狗、明白钱要靠自己的双手挣来才踏实和有意义。这些道理哪是针对成年人的,明明是孩子就能听懂的生活逻辑。也是对他们爱的给予。
更重要的是,它教的不只是怎么管钱,更是怎么对待生活。就像那个甜甜圈的比喻:外面的圈是金钱,中间的洞是内心的品格。
就是这完美的组合成就了我们幸福的人生。
光有圈,咬下去是空的;只有洞,撑不起完整的甜。孩子早晚会明白,钱能买到玩具,但买不到解决问题的勇气;
能支付起学费,但换不来专注做事的耐心——这些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培养美好的品格,恰恰藏在这些理财的过程里。
当吉娅遇到困难时,她会写"成功日记"记下每天做成的小事,慢慢积累信心;
她想放弃时,会盯着梦想储蓄罐里的照片,重新找到动力。这哪是仅仅在学理财,分明是在学怎么为目标而努力,怎样和自己的惰性较劲并战胜它。
现在每次看到孩子把零花钱随手丢在抽屉里,我就会想起书里说的话。
开始试着和他玩"养鹅游戏":给他三个小盒子,分别写上"会长大的钱""我的小目标""现在就能花"。
他会认真地把一块两块的硬币放进去,眼睛亮晶晶地问:"妈妈,我的鹅什么时候能下金蛋呀?"
那一刻突然懂了,教孩子理财,从来不是为了让他们变成"小财迷",而是让他们早点明白:钱是工具,不是目的;能管理好钱的人,更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就像吉娅最后不仅攒够了钱,更学会了责任、坚持和爱——这些,更是比金钱更珍贵的"金蛋"。
如果说过去的我们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机,至少现在可以牵起孩子的手,陪他们在童年就种下这颗种子。
毕竟,让他们少走我们走过的弯路,大概是每个家长最朴素的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