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的教学,借鉴了薛瑞平老师的教学思路,确实是比较清晰,效果也不错。这学期古诗背诵经典积累课外阅读,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所以,我给自己的最低要求是一篇课文,两节课必须结束。九寨沟的教学,基本上做到了,但有一个遗憾就是占用了课间十分钟。第一个课时主要是,把课文读流畅,其实只有这一个要求,但是孩子们在结结巴巴的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就开始描红组词,他们总觉得读课文不重要,所以在我抽查课文的时候。只有一个女孩读的很流畅,所以我们又通读了课文。
我在备泉城的时候,我觉得这篇课文比较的简单,结构比较条理清楚。
九寨沟,同样是写景的文章,其实。初读感觉,课文比较的难。而九寨沟,这个非常美的地方我们都没有去过,我们对它的想象也只是来源于西游记里那个瀑布的画面,其它的就来自于一些并不清晰的图片。
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由来。我们齐读了,开头,结尾。知道这都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还有首尾呼应。开头说,进入九寨沟就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结尾又说九寨沟真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啊。
第四段,用了四个也许是排比句,对应了结尾的两个字异兽。我们分角色读了,描写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的句子。重点又看了一下,这些动物前面用来修饰的形容词。比较精彩的两个地方,一个女孩说出了窥视是偷偷的看,如果放在以往,我们总是会迅速的查字典,但是这节课我们就是通过反复的读,前后语言环境的帮助,了解到,窥视是不是就是偷偷的看的意思呢?我觉得这很好,这比用字典查出这个词的意思,再去背诵的效果,要深刻。我们还分析了一个词若无其事,大家都觉得是,大熊猫好像是没有什么事情,而在那咀嚼嫩绿的竹叶。我总觉得这个解释似乎离准确的解释差了一层意思。我一再追问,大家也极力的思考,再联系前后的语言环境。一个女孩说出是不是别人在看它,而它又装作,不知道别人在看它,好像是,没有什么事似的。这个解释不一定是字典上的准确解释,但我觉得这个解释,真的是又进了一层,接近于正确的解释,而且我觉得她内心应该是明白了这个词,至少知道了这个词的用法。原来并不是所有的生词都必须去查字典,确定他的解释,通过语言环境,我们一样可以,读出它的解释。
剩下的时间我们都用来分析第三段,第三段写了,雪峰,湖泊,原始森林,五花海,五彩池,瀑布。又找了每处景的特点。比如雪峰是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湖泊大大小小,清澈见底,湖底的石块色彩斑斓。五花海,五彩池其实写的是蓝天白云森林,在湖泊中的倒影。写瀑布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句。当我打开瀑布的图片的时候,大家都很惊喜的想到了西游记中的那个画面,师傅在前面骑着白龙马,徒弟三人在后面跟着,而那个背景的画面应该就是这个瀑布。
其实第三段还有一个难点没有讲,一个是,时间不够用,另一个我觉得,是否能特别清晰的讲出来,或者说我讲了之后,孩子们是否能够明白。就是这一段里面,作者的观察点。其实作者的观察点一直在变换。讲了,学生也不会懂的,不讲。这种课文结构的分析,一个帮助学生理清内容的结构,另一个帮助他们背诵记忆。
我有一个困惑,我们的孩子确实背了挺多的东西,至少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都背下来了,为什么在写的时候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可以灵活的运用,背过的词或句子?比如,写山的时候,只会写大山,或者高大的山,但他却想不到用插入云霄,来形容,用连绵起伏来修饰山。写水,会写水特别特别的清,非常的清,但是想不到说用一个清澈见底。我想是不是还是因为这些东西没有内化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进入他们自己的储存库,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地调出来。
阅读相当于课本五倍的课外阅读量,才能形成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按这个量来算的话,我们真的还差得很远。
与名师的课相比,我们的课缺一条,把整个环节串起来的线,我们讲的课没有主次之分。处处是重点,每个环节,都详细的讲解。我们讲的累学生听的烦。很多时候是在学生不能够流畅地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进行支离破碎的大幅度的分析。我们觉得我们真的把这篇课文已经学得非常的透彻,可是为什么在做题的时候,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学生都不会做,我在想这样的课堂,能收获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