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演绎了《说文解字》,我作为“字圣”故里的人自然感到无尚荣耀,但身为漯河老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感到了责任之重大,我深知自己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说文解字》,并把它传授给我的学生。
《后汉书·儒林传·许慎传》说:“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日:‘《五经》无双许叔重。’”可见其学识当为同辈人之出类拔萃者。《许慎传》又说:“性淳笃。”淳,纯实;笃,忠厚。就是说许慎一辈子忠厚老实,实事求是。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上下求索,博通人,力求作到小大立论,信而有证。“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说文解字·叙》)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让它缺着,不自以为是,强作解人。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许慎搜集到大量的小篆、古文、籀文资料,并且以广博的经学知识为基础,根据六书条例,在从贾逵受古学之时,即着手编写《说文解字》,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正月草成这部著作。许慎在校书过程中,涉猎的典籍广而精深。当时《说文解字》的初稿虽已完成,但为了利用此机会将它补充得更加完善,迟迟不作定稿。安帝元年(119年)初六,全国四十二处地震,灾情极为严重。皇帝下诏三府,选属下有能力的官员,出补令长,安抚百姓,稳定民心。许慎朴实忠厚,又“能惠利牧养”,故被选受诏到沛国洨县(今安徽固镇)任县令。许慎致力儒学,淡于仕官,在就任县令之前,即称病回故乡万岁里,专心审定《说文解字》。三年后,即121年,《说文解字》定稿,遂让其子许冲将稿奉献皇帝。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先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一共分540个部首,收了9353个,另有异体字1163个,一共10516个字。《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的书名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说文”,一个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个概念,“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者“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代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就是图画符号阶段和标音符号阶段,古文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说明之即“说文”之意,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意,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即是《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我们应该把“字圣”故里的名片擦的更亮,让学生多了解许慎和《说文解字》,以便更好地促使学生学习许慎严谨治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