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进入最后60天,很多家长比孩子还焦虑:
“现在补课还来得及吗?”
“孩子压力大不说话怎么办?”
“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我想说:这2个月家长的作用,比前3年更重要!
做好这5件“后勤保障+心理调节”的关键事,孩子至少多考20分!
一、当好“后勤部长”:三管三不管
1. 管好作息,不管学习细节
强制调整生物钟: 从现在开始,每天23:30前睡觉,6:30起床(与高考时间匹配),周末不睡懒觉。
戒掉“深夜送牛奶”不要每隔1小时进房间“关心”,孩子专注时频繁打断,等于亲手毁掉他的复习效率。
2. 管好饮食,不管体重变化
备考食谱公式
1荤(鱼/鸡胸肉) + 1蛋 + 2素(深绿色蔬菜+菌菇) + 粗粮(燕麦/红薯)。
避开3大雷区:突然大补(易腹泻)、过量咖啡(心慌手抖)、路边摊(卫生风险)。
3. 管好环境,不管手机电脑
创造“无干扰空间”: 客厅电视调静音、家人说话降低音量,考前2周全家统一作息。 手机问题“约法三章:每天饭后休息15分钟可以刷手机,其他时间手机放客厅”——切忌没收手机激化矛盾!
二、做好“情绪缓冲垫”:三说三不说
1. 多说“废话”,少问成绩
有效沟通模板;”今天学校桂花开了,你要不要下楼走10分钟?”(邀请放松)
“你张叔说他家狗会开冰箱,笑死我了!”(讲无压力话题)
千万别说;“二模能上600分吗?”“隔壁小王昨天刷题到凌晨!”(制造焦虑)
2. 多“接住情绪”,少讲道理
孩子抱怨时:点头说“是啊确实好累”,比“坚持就是胜利”管用100倍。
孩子崩溃时:带他去吃火锅/爬山/看脱口秀,**一场大笑比10小时学习更能重启状态。
3. 多“正常化”,少特殊化
家庭氛围准则:保持日常聊天、适当家务(让孩子收拾自己房间)偶尔家庭电影夜。
错误示范:走路踮脚、说话耳语、全家不吃荤腥“祈福”——过度紧张会传染给孩子!
三、精准“辅助学习”:三抓三不抓
1. 抓基础题巩固,不抓偏题怪题
家长自查清单:
✅ 孩子是否还在死磕压轴题?
✅ 语文古诗文默写是否满分?
✅ 英语3500核心词是否全掌握?
提醒孩子:高考70%是基础题,放弃20%难题,守住基本盘就能上本科线!
2. 抓错题复盘,不抓刷题数量
协助整理错题:买不同颜色标签贴,按“粗心错”“知识点盲区”“完全不会”分类。
重点突破:优先解决“知识点盲区”类错题,这类题提分最快。
3. 抓考试节奏,不抓单科分数
模拟考后分析:用表格记录每科“时间不够的题型”“涂卡失误次数”。
实战技巧:数学选填控制在40分钟内,语文作文必须留50分钟,理综学会“抢分顺序”。
四、提前“扫雷排爆”:3件必须做的事
1. 志愿填报预演
家长任务清单:
✔️ 整理孩子3次模考全省排名
✔️ 研究目标院校3年录取线波动
✔️ 了解专业就业真相(避开“天坑”专业)
注:千万别等出分后才开始!6月10日-25日是最佳准备期。
2. 身体状态排查
必查项目: 视力(防止看不清答题卡)、蛀牙(考前牙疼直接崩心态)、过敏源(避开新食物)。
应急包准备: 退热贴、止泻药、风油精(考场提神)、备用眼镜、生理期止痛药。
3. 考场踩点细节
除了看路线,重点确认:
✅ 考场空调位置(避免冷风直吹)
✅ 厕所距离(规划饮水时间)
✅ 午休场所(提前订周边钟点房)。
五、家长自检:4个“不要”毁所有
1. 不要突然“辞职陪考":你的焦虑会让孩子觉得“考不好就对不起全家”。
2. 不要相信“冲刺押题班:最后60天,跟紧学校老师比什么都重要。
3. 不要比较“别人家孩子:谁当年考上北大”这种话,等于给孩子套上枷锁。
4. 不要许愿“考完就解放:聪明的家长会说:高考只是人生一站,爸妈永远是你后盾。
结语:高考就像一场马拉松,最后2个月比的是家庭综合战力。
家长稳住心态,做好后勤,孩子才能轻装上阵。
记住:你的从容,就是孩子最好的“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