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程的逻辑》笔记5

        理想的的"学校知识"——三维目标

        课程社会学把学校中所传授的知识,视为课程如何加以组织、分配的知识结构与过程问题。它所研究的焦点之一是阐明课程组织的结构性分配原理,诸如学校知识的选择之际的权力介入,课程编制中组织知识时  的"分类"与"分层"之类的分配; 它所研究的另一个焦点是,揭示"学校知识"的本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教育社会学派以知识社会学为背景,以知识概念为基础,分析、考察课程,并抓住学校知识的问题展开了批判。在他们看来,"学校知识"即使是通过正式课程加以授受的,也存在着教学过程中借助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相互解释而加以再定义、再建构的一面。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知识的掌握"成了求得应试成功的手段。学生在学校里专注于积累知识,而积累的知识就像商品那样,用来换取应试的成功。这是不折不扣的"学校知识"商品化。     

      在"学校知识"商品化的背景下,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不管如何陈腐过时、脱离现实也无需过问,只要有助于应试。而且,积累商品化知识的过程和作业终究是依靠孤独的个人来承担的。在以选拔和分等为前提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掌握知识的过程与作业始终处于彼此以他人为敌的竞争之中。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应试教育"、"应试学力"的批判实质上就是一种"学校知识"批判。近年来我国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落差"、"学力落差"愈益加剧,从而加剧了"应试竞争"。"应试教育"扼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对"高分低能"甚至"泯灭人性"的现象,我们应当痛定思痛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生、学会生存"。围绕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思路来界定理想的"学校知识",我们应当考虑三个层次: 社会生活和学校学习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诸如读、写、算技能和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渗透于各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科学思考方式;  作为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价值观、态度。这三个层次也就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