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春节过后,开工季都是无数人需要找工作的季节。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重新开启自己的工作选择呢?其实原因无非就是对自己去年的收入不满意,没有挣到理想中的收入。
你心目中对自己这一年有没有一个收入的具体目标呢?比如一年想要挣10万元?100万?还是1000万?不管你的目标是想要挣到多少钱,可是到年底结算的时候,总是事与愿违。是你这一年不够努力吗?不够拼命吗?为什么钱总是不能追着我们跑呢?《一辈子不愁钱的活法》这本书的作者给了我们四点解释。
一 为什么钱不来?
作者告诉我们钱不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太努力了,“越是努力的人,越是拼命的人,越是无法挣到钱的人”。我们天天像老黄牛一样低头干活,有时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八半,我们努力到把自己都感动哭了,为什么就感动不了财神爷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脑中都有一个执念“凡事靠自己”。凡事靠自己的人说明你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你不愿意得到别人的帮助,也不愿意打开自己的心门。但是靠自我力量,怎么努力也是有限度的,这也是无法信任别人的一种表现。要学会依靠“他人力量”。“必须靠自己”这种想法舍弃的越多,“他人力量”聚集的越多。当你抽离自我力量时,他人力量就会瞬间填补过来。单枪匹马的人无论多努力,最终的结果总是有限的。如果学会依靠他人的力量,那结果有时候往往会出人意料的好。
作者在书中就举了两个例子。他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会卖出多少本书,如果目标定为10万册,那就要投放可以帮助卖到10万册的广告和宣传活动。但是如果目标定为100万册的话,肯定要往电视杂志以及更多的媒体投放广告和宣传费,这样最多也只能卖到100万册。靠自己的力量最多也就能卖出100万册。但是如果抛弃这些想法不确定的目标,把一切都交给他人的力量的话,好好享受眼前的一切,不知不觉就与预想以外的世界相连,最终这本书卖出了250万册。
再比如那些热门歌曲和畅销品的诞生也是如此。靠自己的努力,销量总是有限的,自己也只能达到努力能达到的程度。但是做出畅销品的人总是会说不知怎么的卖的特别好,解释不出原因,追根究底,顺应大众潮流的东西才能卖的好。所以顺应大众潮流就是依赖大众,依赖大众就是依赖“他人力量”。试着学会依赖他人力量,凡事别只依靠自己就一定能成为有钱人。
二 认可自己
如果你好不容易得到5000块钱你会把这个钱花到自己身上吗?大多数人会用在家庭里或是别人身上,尤其是价值感极低的全职宝妈们。其实导致我们不认可自己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罪恶感,富有罪恶感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有罪,自己没有价值所以没有办法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只有把这个钱花在别人身上,自己才能从罪恶感中解放出来。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罪恶感已经深入骨髓,所以要抛弃罪恶感学会认可自己。
成年人的我们,最深的罪恶感主要来自于父母,1.无法回应父母的期待 2.讨厌自己的无能让父母如此的辛苦
其实我们对金钱的消极价值观是由自身所处的出身及成长环境塑造而成的。可以说我们对钱的所有感受与状态都来自于此。如果你有金钱方面的烦恼,那么你以前肯定有关于钱的悲伤的或是孤独的回忆,所以请原谅过去的自己,认可自己。
我没有罪,我没有一定要让父母幸福的义务。父母的不幸与我无关。如果你很在意世人的看法,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认可自己的话,这就证明你很在意父母的目光。没必要这样,没必要一定要做个好孩子。你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自决定不必做什么。要想改变这种罪恶感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存在价值,认可自己。
三 选择只凭喜好,不以金钱为标准
想赚到钱,一定要有一个养成吸引钱的好习惯。首先,凡事选择凭喜好,不以金钱为标准。老是嚷嚷钱不够花的人,凡事都以金钱为标准。做事或购物不是因为喜不喜欢,而是看能不能收回成本,价格低不低,特别喜欢便宜的东西,结果常常因为买便宜的东西而损失了更多钱。为了图便宜买了一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是在否定自己,糟蹋自己。其实买10件质量差的东西,真不如买一件质量昂贵的东西,好东西和便宜货他们能给我们带来的能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假如将来我们真有穷途末路的那天了,至少我们的高价商品还可以七折变现。
为什么我们舍不得钱买一些好东西呢?因为自己的罪恶感,觉得我不配。如果生活中我们处处“以金钱为卡尺”,我们就会无法自拔地一直处于不安与恐惧中,每分每秒都活在对金钱的计算中,因为害怕与不安而越来越胆怯,结果到头来都不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喜欢的是什么,因为我们做事没有顺从自己的心,所以从今以后忘记“金钱标准”,选择只凭自己的喜好,顺从自己的心,我们配享受这世界上一切的好东西,而不只是破烂货,这样我们就会有十足的配得感。就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当我们能够随心“选择自由”的时候,快乐与富裕将会接踵而至。
四 完成神社任务
神社任务就是捐款,当你捐款的时候不要期待有任何的回报。肯定很多人会说我没有钱之类的话,但是还是请你捐出来。不是“有”才捐,正因为我们没有才要捐,这样才会有。
穷人为什么一直穷?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穷很不幸,而且穷人不会把钱花在除了自己以外的地方。所以越是穷的人越要为别人花钱,唯有“先付出”才能富足。穷人为了不损失金钱而拼命攒钱,结果阻断了金钱的循环,“损失”在世人看来是导致生活困苦的原因,但作者却认为遭受“损失”反而会幸福。
作者举了个自己的例子,得到了他工作室认证的讲师们使用他的名字在外面工作应该要收费的。但是他觉得收完钱又要缴税徒增麻烦,所以他最终决定讲师们什么也不用给他,自由的使用他工作室的名字赚钱。作者是双手奉上工作室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及信用。
正是因为这样,他工作室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而作者什么也没做。多亏了这些在外工作的讲师们,作者的书得以大卖,会员越来越多,收入不断增加。他没有收这些认证讲师的钱,但却因为他们得到的钱更多。所以越没钱的时候越要学会为别人损失,舍得为别人花钱,这样才会把我们从“受害者怪圈”中拯救出来,这样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有”的契机,我们“有”,只是不想给而已,只有爱出者才爱返,福往者才福来。
克莱门斯通曾说过“人的心能想到的一切,就能做得到!”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抛弃凡事靠自己的观念,学会认可自己,选择只凭喜好,乐于捐款,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一辈子不愁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