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年前,老公和我就开始琢磨女儿的小学择校问题了,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伏羲教育。
伏羲教育创始人吴鸿清教授的一段话打动了我,他说:
伏羲教育不是国学教育不是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特长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他认为这个定位不能模糊,不能乱。他说伏羲教育不是外来的,是地地道道的老祖宗的智慧,伏羲教育可以让国人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
伏羲教育的教育理念可以用十个字概括: 教人伦,顺人性,终身受益。
教人伦
“教人伦”首在启孝。这也是伏羲教育的根本任务。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也即是我们所说的“百善孝为先”。
其实这个说法和心理学也是比较契合的。心理学认为中国的文化就是一种关系,自我就是一种关系经验下的自我。这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有很大不同,西方人本主义下的自我是一种经历过自身情感体验后,形成的对自我的基本认识。
中国重视关系,也愿意和别人产生更多关系上的链接,如果不建立关系,则会面临孤独,人是社会人,并不是原始森林里的穴居动物,除了对物质的追求,还要寻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一旦孤独,就容易孤立无援没有安全感。
人伦包括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子女孝顺父母,父母护佑子女。如此,学生,老师,家长三位和谐平等,符合人伦纲常。
顺人性
顺人性就是顺其自然。通俗讲就是让孩子自己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孝心开启之后,一旦我们把空间还给孩子,他们不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知道该玩什么,该学什么。父母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仁爱之心,给孩子们营造适合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长时熏修,自然成长。
其实这一点和蒙氏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蒙氏教育认为父母和老师只是孩子教育的引导者、观察者。孩子有自己的敏感期,有天生的秩序感,有自己的生长阶段和发展规律。
顺人性就是教学安排要符合人的生理成长规律,古人依据人的生理成长规律把人分为四个阶段:
幼儿养性;
童蒙养正;
少儿养志;
成年养德;
幼儿养性,零岁至三岁前为幼儿阶段。此时孩子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此时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
童蒙养正,十三岁前,此时孩子“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忆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
所谓“蕴”,即蕴藏,这个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蕴藏。
蕴藏什么?正见。经典就是最大正见。吴鸿清教授认为,近现代教育的误区主要就是教材,教材编得太直白,没有文化含量,孩子能理解的东西和他的年龄,理解能力相匹配,匹配却无用。
一个“蕴”字,尽显扬长避短之效。
这也符合维国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教育孩子不是说要和他的理解能力相匹配,而是让孩子掂掂脚才能够着。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心理学上认为,人在七岁以后的所有行为都是七岁以前的重复。而十三岁以前记性好而理解能力弱,这时候的记忆力是人一生中的顶峰时期。
少年养志。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怡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
成年养德。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志,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磬。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活到老,学到老。这便是我们经常推崇的终身教育。也即心理学上说的父母觉察和成长。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很多问题?
就是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多父母还用原来的父辈的方法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总说让孩子学习,而自己却不愿意学习成长,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终生受益
终身受益就容易理解了!学校应该启发孩子心性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学校教育不应该单纯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孩子未来进入社会的学习能力和各项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艺术的熏陶和修养的塑造,这才是一生都要追求的本真。
很荣幸,对女儿的教育有几点是比较符合伏羲教育的做法。
一、背诵经典—素读
伏羲教育注重教材的选用和背诵。吴鸿清教授认为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是否有素质含量,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最大的区别。
伏羲教育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材我们基本都有,《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易经》、《朱子治家格言》、《黄帝内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古诗词和经典古文。
伏羲教育认为,素读古已有之,近有日本可仿效。好读书不求甚解,学生只需大量死记硬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为老师,不问不答,问了也要学习过再回答。吴鸿清教授认为,少讲有益无害,多讲有害无益。
背诵可以正心,定性,开发记忆力,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培养天才教学法。从心理学上说,背诵是一种右脑教育法,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原动力。特别是,三岁到十三岁的孩子记忆力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一定要善于捕捉孩子记忆敏感期。
二、练习书法
磨炼定力和耐心的不止是背诵,还有书法。伏羲教育认为,书法学习可以培养和考察孩子的综合素质,原因有二,一是对毛笔的驾驭能力,二是对中国汉字的美的诠释。
书法教育,至少可以培养学生的五力: 持之以恒的毅力;专心致志的定力;细致入微的眼力;辩证是非的脑力;准确表现的手力。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
游学是伏羲教育的必修课。伏羲教育认为学校学习是“小学习”,出外游学是“大学习”。游学是落实“玩与学”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全面锻炼成长的有益活动。
伏羲教育有“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就是痛快的玩,专心地学。这也是我经常对女儿的告诫,要玩就不要想学习,好好研究玩,挖掘玩,玩出花样,玩出水平,玩出素质!要学就专心学,学的投入,学的开心!吴鸿清教授认为,宁可少学也不能学伤,宁可不学也不能厌学。
游学在很多学校和家长圈里也并不陌生。各种春游,秋游,夏令营,冬令营,出国游举不胜举。地点也很宽泛,各种代表性景点和文化遗产,各种博物馆,艺术馆,甚至图书馆等社会公益机构都可以作为游学场地。
一次游学要经历事前大量周密计划安排,事中各种身边资源的活学活用,事后老师建档学生总结,这期间对老师的素质考察并不马虎。
伏羲教育向来不主张给孩子布置作业,老师不需要备课,不需要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技能。老师不需要给学生做过多讲解,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可以随意挑选,工作悠闲。事实上,伏羲老师除了具备基本教育工作者的“三心”——爱心,耐心,细心,还要高度认同伏羲文化,愿意学习,善于写作,善于发现孩子的差异,能够根据孩子的天性设计符合年龄阶段的游戏和活动,这都是对伏羲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
没有成功的教育就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我们的学生每天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到底学了多少东西?
极其缺少书香门第家庭的今天,教育是否能够改观,是否有希望回到曾经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现行教育,毕竟它也在积极改进中,况且,教育从来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
但是,现行学校教育不足的情况下,是否考虑启动家庭教育,从而发挥父母的更大作用?这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