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模型以其简单直观的特性,一直是汇报交流的利器。而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模型还必要吗?
向甲方汇报时,有全方位的动画展示和浸入式的虚拟现实体验,真正带甲方走入你的设计,在真实的环境里走动飞翔,实时预览空间、光影、材质、颜色;
同施工方交流时,当图纸过于复杂,施工企业的人很难准确跟工人描述出来,或者和习惯于传统营造方式的本地工匠合作时。如果现场配有移动设备,再运用虚拟现实或3D全息互动技术技术,那么沟通成本下降,还附送施工效率的提升。
此时你还会选择去做模型吗?而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呢?
▼1.方案空间形式推敲
▼2.结构的敲定
▼3.建造材质的选择
▼4.室内空间体验
▼5.1:1建造模型
▼6.艺术性表达
以上模型表达,你常用哪种?(模型照片均来自华黎的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不过建筑师身边总有些个处女座偏执狂。
其中有一类外行美称“大触”,我们则称之为“蛇精病”或者“不留活”,病症表现为做模型熬上好几个通宵还乐此不疲,模型一定干净精致到毫无胶水使用痕迹,严重者甚至到了为做模型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不顾男女朋友的完美主义晚期。
他们的模型必有以下几点或者全部特征:
1.随便动!连接构件是可以旋转的,小门真的是可以打开的,多层还可以随便揭随便拆哦~
2.随便看!可以拆开看立面,看平面,看剖面,从外边看里边,从里面看外面亦可
3.随便拍!作品颜值一定要有可以登报的上镜度,阳光下,灯光下,暴风雨前的阴霾里都展现360度无死角的窒息美
4.风格多样,构思独特
▼表皮复杂的
▼极简风格的
▼与手绘结合的
▼层层拆分的
▼研究尺度的
▼花式吊打的
然而骂一句有病啊后,我们会由衷赞叹:这份偏执和热爱,让人感动。手工模型更像是一种工匠的情怀体现,带来的艺术感动甚至大于其实用性。随着未来表达的技术手段不断成熟和多样化,手工模型可能将逐渐蜕变成个人喜好和艺术性表达。
▼比如下面的这位
建筑设计师Charles Young每天坚持用纸做一个建筑模型,在数码艺术时代手工建造了一个微型城市
▼然而,它们,居然都会动~
这位大触的每个建筑模型都是用水彩画纸手工剪裁,拥有良好的直边和精细的细节,用PVA胶水粘贴的,其中的GIF动图也都是手工动画制作的,这系列纸模作品似乎特别低科技,却需要非常高的手工技术含量,由此他的博客也获得了超高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