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体内的好学因子出来作祟了,下午才在书店买来的《态度》到了晚上就看完了,然后大咧咧的摆在我用了半年才看完的《见识》边上。这两本书作者都是吴军博士——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最近养成了读书折角的习惯,所以这两本书都被折的有点惨不忍睹。折完之后又觉得自己折的太多了,有点过,然后开始把我觉得不是特别重要的地方折回去,来来回回折腾好几次。书的好与不好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不过对我来说,但凡读了有点作用的书,都是好书。
先说《见识》。《见识》里各种观点层出不穷,我觉得很多都是有用的。不过就像上面说的,折来折去好多次之后,我留下了几个对我最有帮助的看法。一个是帮助父母成熟。我以前一跟我爸我妈吵架就有一种看法——你是我爸,你是我妈,你就应该理解我,你怎么能不理解我呢?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当时可能觉得我是你生的,我是你养的,更是你教育出来的,你就应该比我成熟啊,你为什么就不能理解理解我呢?现在反过来想想有点太天真了。一方面,我不能仅仅是因为生我养我教育我,就要求我爸我妈懂我理解我,因为我们受到的教育、处在的环境都不同,所以我们的想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这很正常。另一方面,我是个独生子女,我爸我妈这也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人父、为人母,第一次经历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期,第一次觉得自己应该帮助孩子成家立业,他们并不是成熟的父母。书里有句话说“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是,用上一辈的思想教育这一辈的人如何去迎接二十年后的未来”。其实反过来想想也蛮可怕的——用这一辈的思想去揣摩上一辈的看法,代际之间,思想之间相互碰撞就产生了各种矛盾与争吵。所以要避免这种矛盾和争吵就要和他们一起成熟,帮助他们成熟。由此再进一步,以后成家立业了,我也会是第一次为人夫、为人父,也要不断学会与家人分享收获,分享思想,共同成熟。另一个是不给选择。其实与其说是不给选择,不如说是直接将选择减少到最少,三选一甚至是二选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纠结与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人回答,很难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人都满意,而二选一或者三选一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让相对大多数的人满意。这有些功利主义,不过我现在觉得还是很有用的。
再说《态度》。《态度》这本书看的比较快,主要原因在于很多观点与《见识》有重复,所以就直接跳过了,着重读了读《见识》没有提过的东西。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生活是具体的以及最好是更好的敌人。把这两点放在一起讲,是因为我觉得这两点说的是同一件事,活在当下。能做什么就先捡重要的做,做事情确实应该有筹划,但是不能因为追求完美,一直筹划却不下手作,这样就属于纸上谈兵,一点用处没有。另一个是主动与服从。《态度》里讲的服从是领导力的第一步,合作是第二步,做好助手是第三步。主动心态能提高全局观和协作力。不得不承认,这两点在我正式上班之后已经被丢到九霄云外了。上边不催就不听话,营销任务不好好做,心里总想着扣钱就扣呗,老子不在乎,开心最重要。但是呢,没钱拿什么开心呢,总不能天天穷开心啊。一找谈话问最近有没有学习什么,要不要尝试一下新的业务,二话不说直接拒绝,拒绝完了还暗自窃喜,机智如我啊,不能随便给自己找事,结果子安在搞得自己现在有点狼狈不堪,十分尴尬。现在看了书,有了收获,可得记住了。
2018年最后一周还有二十分钟开始了,然而去年买的2018日程本还没用过,也是没谁了。不过浪费是可耻的,正好最近看战凖,有了点做每周review的冲动,准备最近开始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