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政务数据资源研究所

南京大学政务数据资源研究所(Institute of Government Data Resources, IGDR)是南京大学校级科研机构,致力于政务大数据、数字政府治理及相关前沿领域的研究。

📍 一、基本概况

成立时间:2016年,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原“智慧政务与数据智能实验室(IGDI)”整合升级而成。 

定位:校级科研机构,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数字政府建设,开展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 

依托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江苏省数据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核心机构及省数字政府标准委员会发起单位。

🔬 二、研究方向与使命

研究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重点攻关以下领域: 

1. 数字政府治理

研究政务大数据分析、政务智能系统、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支撑政府数字化转型。 

2. 电子服务能力评估

连续7年(2017–2024)发布《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报告》,构建覆盖政务网站、微信、微博、APP、短视频等全渠道的评估体系,为各级政府提供优化路径。 

3. 数据要素价值开发

探索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与创新应用机制,推动数据产业化。 

👥 三、组织架构与团队

核心团队:拥有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等30余人,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入选者;多名成员担任江苏省数字政府咨询专家、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专家等。 

负责人:胡广伟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学术角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专利及软著20余项。 

🏆 四、核心学术与社会贡献

1. 重大科研项目

承担国家级课题5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子课题等。 

2. 标志性成果 

《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报告》:年度性国家智库报告,系统评估全国省、市、部委三级电子服务能力。例如:2022年报告显示,省级电子服务综合指数前三位为安徽、江西、浙江;直辖市中上海居首。 

提出政务服务“三多三少”(入口多、协办少)等痛点,推动“跨省通办”“一网通办”改革。 

专著与知识产权:出版《数据思维》《智能政务》等专著10余部,获国家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专利10余项。 

3. 政策与社会服务 

为江苏省大数据管理局、国家电网等提供政务数据治理方案;开展校地合作(如无锡梁溪区政务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城市治理精准化。 

🌐 五、人才培养与影响力

人才输出:培养博士、硕士30余位,多人获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称号,就业于政府智库、高校及科技企业。 

学术活动:定期举办跨学科讲座(如2024年吉林大学“政务大数据要素开发”讲座),促进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开展访问学者计划。 

南京大学政务数据资源研究所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以政务数据智能为核心,通过理论创新、评估实践与政策服务,已成为中国数字政府研究的高水平平台。其连续发布的电子服务能力指数报告更成为各级政府优化服务的“风向标”,彰显学术研究与现实治理的深度结合。


全国一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带伤发声

老舍笔下那“开不了口”的失语者,艾青诗中“嘶哑喉咙歌唱”的鸟,穆旦笔下以“带血的手”拥抱众人的身影——这三重意象在历史烟云中渐次叠印,最终融为民族心灵深处无声的呐喊:在时代创伤的重压下,发声成为一场艰难而壮烈的精神突围,是生命意志对苦难的终极表达。

“开不了口”的鼓书艺人,仿佛历史深处无数被沉重苦痛压弯了喉舌的喑哑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念及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剖白那“肠一日而九回”的煎熬——在屈辱宫刑的酷寒中,他同样挣扎于深渊边缘。此刻的失语,正是灵魂在创伤风暴中暂时失航的信号。但正如司马迁所言,那些倜傥非常之人,“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沉默的冻土深处永远蛰伏着不甘沉沦的生命力。

当艾青以“嘶哑的喉咙”宣告歌唱,这声嘶力竭已非单纯宣泄,它是将个体创口熔铸为集体见证的永恒印记。这份悲怆顽强,恰如闻一多先生笔下那“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的《死水》——死水表面污浊不堪,却终被诗人锻造成不朽艺术。艾青的嘶哑与闻一多的冷峻,都是将个体苦痛升华成民族精神图腾的艰辛过程。

穆旦诗中“带血的手”与众人拥抱,则把伤痕直接烙印在民族重生之路上。这血痕是苦难的证明,更是救赎的印记。杜甫在“国破山河在”的至暗时刻吟出“感时花溅泪”,其沾满时代血泪的笔触,不正构成另一双“带血的手”?伤痕是历史不可磨灭的刺青,也是民族记忆最深刻的部分。当伤痕成为集体血脉的密码,它便从“创伤”升华为凝聚民族魂魄的图腾。

“带血的手”紧握历史伤痕,嘶哑之声汇成不屈长歌。这沉痛的交响,正是民族精神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质地。由此思之,今日我们每个平凡的个体,何尝不能在各自的创伤处寻得发声的勇气?如鲁迅先生所启示:“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开口的艰难与充实,正是灵魂对创伤最顽强的回应。那开口的瞬间,便是我们生命对命运最壮烈的回应——即使带着伤口的灼痛,也要唱出灵魂深处那支不灭的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