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管理后台,它又有什么用呢?
做产品有个基本设定:定位确定需求,需求确定功能。所以管理后台从某种意义上必然是满足了某类需求的,今天我们就从需求捋起,聊一聊管理后台,从需求类型和使用人员来看管理后台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业务类,主要聚焦实际业务,管理后台主要进行业务资源的提交、处理、优化等一系列操作,使用者以运营人员为主。比如电商类、各种任务类产品,这其中广告类的DSP和SSP相对特殊一些,使用者属于平台的合作方,主要解决商业诉求,简单讲DSP是广告主花钱买流量打广告,SSP是流量主有流量想变现接广告。
协作类,主要是多人在线合作,共同完成既定任务,使用者多为团队成员,内容也围绕具体项目开展,主要是任务的发布,查看,协作执行,到最终完成。这里面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个,第一是各个帐号的配置,因为涉及到人员协作,所以各个角色及对应权限比较重要,不同帐号对不同模块的增删改查不同,比如有些人看不到某些模块,有些人只能查看,有些人可以修改,有些可以增删改查,拥有项目的全部权限;第二个是任务的设定相关,比如优先级,执行日期,关联文件,细分子任务,执行人,参与人等。
销售管理类,主要是针对销售任务的拆解分配,以及下线成员的录入统计上报,使用人员多数以销售人员及其上级,相比前面的协作类,销售类除了分帐号,不同模块授权以外,还要多一层设定:各个帐号的不同层级及隶属关系,方便各级管理人员给下线的任务分配及后续的上报统计功能。
以上是从需求类型及使用人员的角度看管理后台,如果从开发实现角度来讲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从实现来看管理后台本质上和产品前端基本类似:都是在视觉层通过一些页面和使用者交互,提出需求;逻辑层接口程序负责实现处理。当脱离具体业务,进入数据层后,我们会发现其实所有的操作就是对数据的增删改查,归类到行为就是两个:一是从数据库读取数据然后展现在页面上;二是在展现页面进行操作改变数据后,把变化后的数据写进库里。
不同视角看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正是世界的美妙迷人之处。下面我们再聊聊从产品设计角度看管理后台,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后,管理后台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账户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任务管理,效果管理,财务管理。
其中账户管理主要涉及帐号,密码,信息,资质,认证,其中协作类还包括分帐号及针对不同模块的权限管理,以及销售管理类的各级隶属关系的设置均在此模块完成。
用户管理是负责平台用户的模块,主要包括用户列表和详情,通过该模块可以对平台用户统一查看管理,主要包括用户在该产品中的各维度信息,帐号,昵称,头像,等级及各个行为记录。
资源管理是指对产品的资源进行发布提交。比如电商类产品的商品增删改查管理,任务类产品的各项任务发布,再比如DSP和SSP中的物料素材,媒体,广告位的增删改查管理,一般都在这模块体现。
任务管理主要是针对资源管理里提交发布的资源,用户会在产品前端进行操作,管理后台对用户行为进行处理审核。比如任务类产品需要对用户完成提交的申请进行跟踪处理,再比如DSP和SSP中,类似的操作具化为投放管理,需要创建推广计划(订单),推广单元(具体广告投放),确认对应的展现物料,投放策略(时间,计价方式,单价,日限额,媒体展现类型:开屏,横幅,插屏还是原生广告)以及定向条件(投放时段,地域及用户群体),协作类的任务完成,销售类的执行情况录入均在该模块进行动态处理。
效果管理主要包括任务的执行效果和产品的预期效益。电商类产品主要监测各个状态的订单数量,成交金额及利润(待付款,待发货,待收货,待评价,已完成),任务类产品情况类似,主要评估任务的完成效果(数量和金额),广告类的DSP和SSP则主要看曝光量,点击量,CTR,平均单次消费,总消费,统计维度从流量主角度有广告位,频道,媒体,广告主角度有物料,推广单元,推广计划。还有一些从整体产品规模尺度上进行效果衡量:PV,UV,IP,新增,活跃,留存,累计用户等,然后第二步是数据分析,即基于执行结果的效果数据,进行后续动作的调整优化。总体来讲效果管理的两个主要目的:结果展示和分析调整。
至于财务管理就相对简单些,但也相对重要些。主要两大块,一是财务账户的信息管理(对公对私,各种支付方式),二是各项记录,有赚钱方的:收益,提现,审核,余额管理,花钱方的:充值,消费,冻结,余额管理。
以上从产品设计角度简要概述管理后台各模块,当然行业不同,涉及具体功能自然不同,比如有些需要单独设计策略管理模块,再比如同为资源管理,但具体资源类型及操作却相差很大,但总体思路是一致的,一言以蔽之:需求决定功能。
聊到此处,管理后台的用处和模样估计各位有了个大概的印象,至于真要深入理解,那就得真刀真枪的在实际工作中去用心体会了,毕竟古语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心急的看官已经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要进行实际操刀了。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那咱们就此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