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社交是指,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是想从别的眼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为了不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而刻意或硬着头皮参加一些没什么实际价值的社交活动,而且非常频繁。
过度社交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己的可支配时间、金钱、生命被浪费,尤其是时间。
原本可以用于休息、健身、阅读、思考、培养兴趣、提升自我、谈恋爱、接私活、创业等等的时间,如果过度社交,这些时间就会被挤压,甚至会从你的生活中消失掉。
比如阅读,比如你束之高阁的吉他和创业计划。
01
“不要参加你认为的无谓的聚会。”
这是我刚进大学时,我已经毕业很久的直系学长给我的唯一一条忠告。
接着他给我讲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大概三年前,大学毕业第八个年头的学长接到一个高中同学毕业十周年的同学聚会邀请。当时接到邀请的学长异常兴奋,全程参与其中,从组织策划、寻人、行程安排、主持、后期服务等工作几乎都有它的身影。
历时大半个月的筹备终于让这次同学会近乎完美的召开。十年没见的老同学再次相见,几多唏嘘、分外亲切,大家似乎找回了当年高中时期班级的一种归属感。曾经的好友相拥而泣、曾经的“敌人”也冰释前嫌,把酒言欢……一切都那么令人感动。
从那以后,同学聚会这个项目就一直持续了下来。由班长发起,从每年,到每个节日,每个月,最后发展到每周一聚。由于学长在第一次聚会中展现出的热情和非同一般的办事效率,导致了每一次聚会必然是第一个被想起的对象,甚至可以说到了没他不行的地步。
02
度过最初的揣度人心的时期之后,大家重新熟悉起来,谈论的话题也缩小为各家之间的家长里短。今天谁谁谁的孩子又考过了几级,昨天在哪里一起喝酒的谁今天又是如何如何……
婆媳的不和、工作的不顺、婚姻的不幸……一些混的不太好的同学更是热衷于聚会,渴望能有混的好的同学看在往日情分上“抬一手”。
一开始,作为发起者之一的学长还十分耐心的开解他们,认真的为这些曾经的同学出谋划策。
日子久了,学长发现,他们仍然每天抱怨个不休,也仍然是那几个老生常谈的烦恼。
于是学长开始明白:他们只是想要一个能听他们抱怨的人,一个情感垃圾桶和一条可以抱住的“大腿”。
“每次聚会,都让我在这些没有营养的事情上耗费了大量精力。”学长说:“后来我想了,这么多年我都自己摸爬滚打过来了,我没有依靠他们。那我为什么要执着于做一个热心人,蹉跎于这无用的社交呢?”
学长告诉我,从那以后他推掉了所有的同学聚会。
不再去聚会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忙于工作和自己的兴趣。
之后的两年,他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工作之余,他重新捡起了荒废多年的吉他,和几个与他志同道合的“中年人”组了个乐队,线下之余就去一些音乐节、livehouse或者干脆接头演出,两年下来居然也积累下了一点名气。
“最近听说我的那些同学们仍然如往常一般。一边聚会一边聊着一些生活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和以前一样,没什么变化。”
“与其过度社交,不如抽身而退,静下心来,利用独处时光做些更积极的事。”
“一群人的狂欢只会在喧嚣后带来更深的寂寥。”学长最后拍拍我的肩膀,这样对我说道。
03
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合群就意味着消失。
合群就意味着会失去作为自己的特质。
人都是怕寂寞的,正如张艺谋说的那样:其实每人都有孤独感,喧嚣中的人,内心可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有人多些有人少些,但内心都渴望被安抚、理解。
然而大多数所逃离的孤独而向往的合群,其实都是在浪费生命。
当你以为自己不再孤单,当你以为自己从此不再一人前行,你会觉得很舒服。
可是你却不曾想过,当你陷入低谷,当你人生失意,陪着你的不可能是你认为合群的这些人,帮助你的也不可能是这群和你觥筹交错的人。
所以享受孤独。适度脱离群体,学会和自己相处。
马克斯威尔·马尔兹在《你的潜能》一书中讲到: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决不会因为孤独而感到难受。
孤独是可贵的,在这样没有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这段时光怎样度过,是一种莫大的『自由』。
在每天非常有限的自由的时空中,如果可以做到『自律』,有计划、有节制、自我激励,也就可以带来『效率』,成就那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成就了你自己。
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但凡那些才华横溢、有所作为的人,都是会享受和利用孤独的人,他们在孤独的时候积蓄能量,才能在不孤独的时候爆发和绽放;
但凡那些害怕孤独,成天在饭桌、酒桌、夜店、歌厅里寻找存在感的人,一定都会淹没于芸芸众生。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是时候离开群体,独自上路了。
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写作不易,相互鼓励,共同前行。
我是潇洒小兔,我一直在我的写作之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