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雯说古人——东坡骂人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一大文豪,大诗人,为人豪放不羁,心直口快,他的心直口快不单体现在对于时政的大胆评论,还有生活中的嬉笑怒骂。
今天就说说苏东坡的骂
他的骂,如果放到今天,估计是要收费的,因为他骂一个红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形容老夫少妻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形容惧内的“河东狮吼”皆由苏东坡的骂而流传千古。
他也因为这一点得罪了很多人,亲朋都好心劝他,希望他能够稍加遮拦,他对自己的弟弟苏辙说:对于心里的想法不说,就像嘴里有只苍蝇,不吐不快。
1
刚入仕途,东坡颇有才干,找他写文章的人很多,其中他的一个上司陈太守,修建了一个凌虚台,请他做文章,好刻碑留念。这个太守是苏东坡的上司,曾经和他摆过架子,在苏东坡拜访时,让苏东坡好等,苏东坡一看,机会来了,就写文章讽刺陈太守。
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秦皇汉武所建亭台楼阁,宏杰诡丽,坚固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其求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这一段讽刺陈太守,秦皇汉武的亭台楼阁如此宏伟,到现在都变成土了,连个影子都都看不见,何况一个台子还想传世?这破台子有什么好值得炫耀的?
到这还不够,继续讽刺人家: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人事之得丧、忽往而来者欤?而或者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更进一步借万世沧桑讽刺人家,你这凌虚台都不能长久,何况这些来来往往的凡夫俗子?再说了传世哪需要靠个台子?能否流传千古,不在台子存在的够不够久。
这是讽刺人家还是做好自己最关键,建台子是没用的(哈哈哈~~)
其实陈太守在历史上是个刚正不阿的人,有些耿直,但是内心也十分大度。看了文章不但没有生气,还照样把他的文章刻在石碑上。后来苏东坡也感到惭愧,写信给人家道歉,最后还和陈太守的儿子成为至交,这是后话。
2
如果说,对待自己的上司苏东坡都能如此辛辣,对待自己的好友更是无从顾忌。
开头提到的“河东狮吼”便是苏东坡对好友陈慥的笑骂。
陈慥自称“龙丘居士”,经常和苏东坡谈论佛学,研究修行之道,他给写了首诗: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短短一首小诗便把陈慥的怕老婆状态描绘的入木三分,先是说人家谈起佛性中的空无滔滔不绝,整夜可以不睡觉,修行之高,见解之深;可老婆在河对岸一声吼,便把修行都忘了,拐杖吓得落到地上。什么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再高的佛理都抵不过老婆一声吼。
因为这首诗,诞生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季常之癖”形容惧内,季常是陈慥的号;一个是“河东狮吼”形容悍妇,前几年还拍了电视剧,名字就为《河东狮》(哈,暴露年龄了)
陈季常是谁呢?他正是上面陈太守的儿子,你看一家父子全都尝到苏东坡的辛辣,苏东坡把一家父子全骂出名了,至今流传。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宰相吕大防,吕极胖,正在睡午觉,让苏东坡好等。
宰相终于醒了,苏东坡指着厅里的乌龟说“一对眼睛的乌龟没什么稀奇,有种三对眼睛的乌龟才稀奇”。吕好奇赶紧问,真的有六只眼的乌龟?
东坡说道:“当然,在唐中宗时,有一个大臣向皇帝献上一只六眼乌龟,中宗问,六眼龟比起一对眼睛的乌龟有何不同,大臣回答:六眼乌龟特别能睡,他要睡三个普通乌龟的觉呢。”故事当然是编的,可想而知,当时宰相听完,必是指着东坡哭笑不得。
3
如果说陈太守父子,和宰相吕大防还算是东坡的朋友,对于残害苏东坡的小人,东坡骂的更是让人捧腹大笑。
有一次苏东坡向皇帝上书,其中一个官员姓“毕”故意挑刺,断章取义,说苏东坡讽刺皇帝,“毕”古代读音和“bie”相似,苏东坡便说自己做了个梦,梦到自己到龙宫去,给龙王拜寿,龙王本来十分赞赏苏东坡的贺词,结果来了一个鳖丞相说苏东坡文章里有龙王祖先的名号,是大不敬,于是,苏东坡就被龙王打了一顿,苏东坡说到哪都是“老鳖(毕)”坏我事。
当然,一本正经的讽刺当政的贪官污吏,他的骂更是辣到极致。
当时他的好友刘恕为官正直,心系百姓,政绩卓越,朝廷中的小人担心其被重用后于自己不利,于是不断排挤他,最终刘恕罢官出京,苏东坡十分敬仰他的为人,于是写诗讽刺当朝的小人: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冥。
这里引用庄子辞官的典故,庄子告诉使者:有一个专门吃腐肉的乌鸦,抓到一只腐烂的老鼠,正准备享用时,天上一只飞鸿飞过,乌鸦担心飞鸿是来争夺老鼠的,对着飞鸿呱呱乱叫。
苏东坡用这一典故讽刺当朝为自己某得私利的官员,维护自己官位就像一只乌鸦维护自己的腐肉,可是飞鸿对此不屑一顾。用典之妙,令人赞叹不已。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是个十足的吃货,其实,他也是十足的的相声演员,段子张口就来,而且引经据典,直到最后一刻才让人慢慢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苏东坡对弟弟苏辙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正因为他不觉得有坏人,所以才以真待人,以真处世,对谁都可以幽默一把。
当年林语堂说写《苏东坡传》完全就是一种享受,我完全理解林老爷子在翻阅古书籍寻找苏东坡痕迹时的着迷,而我读完《苏东坡传》则如看到一件极美的珍宝,想要所有人都能看到。
苏东坡让人无法不爱,历史到现在,除了当时与之利益相左之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喜欢他。
喜不喜欢一个人,不在于与他是否共存于一世,是否共处一方。
对于苏东坡,我因喜欢,而去了解,因为了解,更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