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读《正面管教》,感叹经久不衰的书,真是值得反复咀嚼,滋味无穷美好。第一次读,就觉得这书写得咋那么好,可是让我说出来一二三,我还真楞起来神儿。这一次,边读,边摘录观点,边分析好在哪里,我发现我对“正面管教”有新的认识。
管教,管教,不仅仅是管,还有教。管,是树立界限和规矩;教,是教会遇见问题时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镇定自若的心态。
管教,管教,是正面管教,有正面引导,塑造正面性格的意思。
更具体来说,那就从拆解“正面管教”的定义入手。知道定义,就知道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角度在哪里。定义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管教,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词根“disciplina",意思是“教或学”。
《正面管教》内容里,第一章的两个观点让我醍醐灌顶:教授孩子技能,以及把注意力放在解决方案上。原来一直以来,我与孩子的对抗模式都处于感性层面,过去层面,而非放眼未来,有实操技能教授。父母的思维的角度和格局观,对孩子是模版作用。好的引导角度,激发孩子好的行为和特质。
说说这两个可以让孩子获益一生,并提供给父母解题启发的观点。
1.能教给孩子技能的管教。
有效的管教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技能和心态,并且既不骄纵也不惩罚。
教会孩子处理一件事的心态和方法,吃一堑长一智。任何事的发生,对孩子是语言表达技能,思维方式,心态打磨的锻炼。一件事情都是有普遍性的,让孩子在小事里学会事情处理,并能够举一反三,在反复实践中,不断训练各种技能。
说说我对这个观点的实战经历。
快四岁的大宝每次要求大人换台时,总是大哭大闹,却总是用眼泪说话,用表情哭诉。
我对大宝说:“妹妹特别想要看《迷你特攻队》,它特别好看,你特别期待看。妹妹特别着急,想马上见到它们,是不。”
通过共情,越加具体的内容去描述孩子的内心感受,从而呼应宝宝的情绪。有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学龄期的宝宝,对自己复杂的情感还不会用语言去命名,去表达,更不可能去谈精确说明自身需求。
开心,伤心,愤怒,这些情感情感,我想看具体的这个具体的那个的表达需求,一开始是需要父母帮助。父母不断输入给孩子,表达给孩子,直到这些反复的表达内化为孩子自身的词汇,即孩子学会独立表达。孩子不断实践,不断运用,直到成为孩子的自动化,即脱口而出的表达,那父母的情商教练就可以退出了,父母也完成了对孩子情商训练的基本功训练。
在对孩子进行共情之后,孩子情绪稳定很多。我说:“妹妹,下次你遇到这种情况,其实还有很多办法的。第一,你可以平时就学会自己换台,多问问爸爸妈妈,自己多尝试尝试。第二,可以站到爷爷或爸爸妈妈面前,呼叫我们的帮助。第三,你在表达自己需要时,说得清楚明白一些,并确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听到。”
通过日常小事,作为妈妈的我想告诉孩子——事实上,一件事是有各种解决方案的,是有比哭更加有作用的方法。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2.专注于解决方案,而非惩罚。
《正面管教》里有这样一段话:“责备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一开始,你将决定如何着手处理挑战和问题。随着孩子成长和发展,你们将一起寻找解决你们所面对的挑战的尊重,有益的解决方案。”
说说这个观点我的实战的反思。
记得大宝妹妹还是两岁多的时候,一次摔坏碗,她一边“哎呀,一边立马非常着急的去捡碎片。”
我说,不要碰,会受伤,把妹妹的手拦住。接着出去拿簸箕和扫把处理一下。妹妹去捡的那一刻,我怕她受伤,那一刻有一点心疼,一些对自己教育的忏悔。我知道,也想让孩子知道物比人重要。孩子那一刻可能是怕被责备,自己做坏事了,想立马捡起来去挽救自己的过失。可是,她所认为的挽救恰恰是对自己的伤害。
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恰恰是一次我和孩子的学习机会,而不是加重孩子对大人严厉责备的畏惧之心。
当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打翻的碗上时,我的心中有怒吼,有情绪,很难理性去面对眼前的捣蛋家伙儿。但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处理这个碗碎片,怎么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怎样去询问孩子这件事的始终时,很多解题思路就应运而生。
首先,教给孩子,吃饭时端端正正,坐有坐样,这样稳当的自己,可以把摔碗防患于未然。
其次,告诉孩子,摔碎的瓷碗边缘非常锋利,很容易划伤手指,人比物更重要。要凭借物做事,即扫把簸箕来帮助自己清理。有许多作为手的延长帮助物件可以用上,再急的情况,也有智慧的解决方法。
注重惩罚,孩子的记忆力会留下激烈的情绪记忆,这是感性的,这是恐惧与躲避的。
注重解决方案,孩子的记忆力会留下父母层层逻辑演绎有效的方案是什么,镇定自若的慌乱局面的心态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理性的,是有气场的。
哪一个才是父母给予孩子一辈子的礼物呢?
正面管教除以上两个观点外,还包括相互尊重,理解行为背后的信念,有效沟通(用尊重的话语要求自己需要的东西),鼓励,以及孩子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等等。今天,就先分享以上两个亮眼的观点。谢谢大家花费这么多时间品读我的文章,一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