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
1
“反者道之动”
成长自己的方式之一:做跟自己以往不同的事情,反过来去做,打破自己原有的舒适圈。
2
不管你创造了多少财富,成功、名望,在你去世的那一刻,所有的东西都要全然的放下。
之前也听过类似这样的话,但是今天听的感受不一样,我理解到了这个全然。在我们离开人世间的那一刻,无论你有多少的爱恨情仇、牵挂、各种欲望这一切通通都要放下,不放下也得放下。难怪老人家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最后人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要离开这个世界,哎!我们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我要害怕权威,为什么我要那么的束缚自己呢?为什么我不能大胆、勇敢的做我自己呢?
3
应老师讲了一堆废铁怎样才能再次有价值?那就是重新回炉,将这一堆废铁融化,然后用一个新的模具,灌注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这是一个隐喻,比喻一个人如何从旧有的模式当中,经过一些经验和刻意训练,经过破蛹成蝶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重建自己的新信念系统,最终蜕变成新的模样。
应老师还讲了一个烧开水的例子,当我们学习了一些知识之后满怀热情的改变自己,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慢慢的我们放松了自己或者是放纵了自己,于是原本燃烧的开水温度开始下降,降到一定的温度,我们又开始重新烧,反反复复,这个开水始终没有烧开,因为没有一直保持燃烧的状态,没有发生质变。
这不正是我的写照吗?情绪遇到卡点的时候,听了一些课,满血复活,也充满斗志,对!我计划怎样怎样,我要去刻意练习,我要改变我自己。一段时间后,慢慢的,我纵容了我自己,对于现状的一种满足感,让我心情愉快,沾沾自喜。一遇到有问题,就想到了修行。这就是典型的没事就是修行人,有事就成了神经病!
这样的情况反反复复,能提升自己吗?不逼自己一把,不能承受那个痛苦,怎能蜕变?
4
NLP 的6R成功法——重定焦点
通过生动具体的讲述画马的故事,深刻的理解什么是重定焦点。宇宙很慈悲,你呼唤什么,它就给你什么。
感受:这里有一个发言的环节,我举手想表达,被应老师拦截了,那一刻没有感觉到很没面子,全然的接受。这是老师对我的刻意训练,我是否能拦截住我想要表达的欲望。
应老师一连串抱怨的生动演绎,很共鸣到我。之前的我不就是这样子的吗?一点小小的事,认为是不顺心、倒霉的事,然后一整天下来,每一件事情都是不顺心的,哎呀!怎么就这样子呢?怎么这么倒霉呀?
这一种的惯性模式,受害者的心态,不断的为自己制造了种种的不和我意。
当我学习了之后,开始有了一些身体、情绪和思想的觉知后,在生活中,碰到不合我意时,我会尝试去转化,果然,当你不认为是事的时候,它就不是事,然后那一天就变得很畅顺。
这是自己内在转化和重定义的过程。
5
当孩子处于幼年时,我们要给予无条件的爱,开启善的一面。
当孩子处于小学时,开启孩子的美感。艺术化的养育、表达、沟通互动,感受生活的美好。
青春期的孩子开启他们的真。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作为初中的一位老师,是否成为孩子活的榜样?还是口里说一套,行为又是一套!在这里深深的察觉,我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去教导我的学生,我如实的呈现我自己,我是怎么成为一个榜样的,那么,我要对自己有意识和刻意的训练,我是否做到身心一致。
当了七年的初中班主任,初中的孩子这一个阶段需要被激发的是社交回流。很多家长常常谈到的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为什么我的孩子上了初中这么不听话了,这么的叛逆、为什么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糟糕了?
的确,如应老师所说,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盟友的支持,在这个发展自我个性和力量的时期,作为老师,我该如何引导和支持孩子在心灵的层面的成长,这与考多少分没有关系,不要用分数去评判一个孩子。我如何去支持充满抱怨和对孩子的行为不合我意而焦虑的这一部分家长?应老师所说的,让我更加清晰了孩子和家长的内在情绪。
6
危娜老师的一个微调,让我突然看到自己的旧有模式。以后要刻意训练完整的表达,为什么会表达不完整呢?一是因为平时我以为别人会懂我的意思。二是我总是焦急着快点表达我自己。
危娜老师讲了喜悦、愤怒、悲伤、恐惧四大情绪元素。之前在微课听过,这一次加深了理解。
情绪没有对错,没有好坏。之前的我总是允许喜悦的存在,认为喜悦会让我开心就是好的,其他的一切情绪都是不好的。我不接纳其他情绪的发生和存在。
*喜悦是成长的力量
在讲述小象的隐喻当中,我也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一些被捆绑的模式。例如:面对陌生人时,你没有我想象当中的热情和接纳,我就自动紧张,认定你是不喜欢我的。
*愤怒是守护的力量
当我的心爱之物被掠夺、当我的界限被侵犯,本能的守护出来了,我要维护我的权利。
曾几何时,我是那么的讨厌愤怒,对于外界,我都是压抑我的愤怒,充当好人,以一个讨好者的角色去赢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但是内心的愤怒没有释放,回到家就很容易生气,对着家人释放我的愤怒。因为无论我怎么样,我都是安全的。我是多么的身心不合一的状态,与家人的关系也是我的一个卡点。
*悲伤是结束的力量
危娜老师讲述了玉树大地震的事实。共情到悲伤,如果我没有经历过那么大的悲伤,我能否有能力去允许悲伤的发生,去感受悲伤。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时候,当别人悲伤的时候,我们总是去安慰别人:没事的,别难过,过一段时间就会好了……这是自己无力承受的悲伤。此时,面对别人悲伤的画面,最好就是陪伴,共同去经历这一事实。
以前我常常会有悲伤的情绪,我以幼童的心理状态去经历我的悲伤,最明显的就是面对分离。物体的消失、朋友的分离、同学们的分离、分手、学生毕业、爷爷奶奶的分离……都会让我升起深深的悲伤。
记得导师班危娜老师的一个拦截,在分别时,我依恋不舍,拥抱了再抱,老师的拦截看到了内心的需求。
*恐惧是逃生的力量
在这里要分辨什么是真恐惧or假恐惧。
下午
应老师设置了一个小活动,找死党,也可以理解为找伴侣。
一听到这个我就懵了,这个怎么找啊?我不知道该找谁?现实的生活当中,我自己都不知道要找谁,我也找不到啊!
于是,我开始寻求对象,心里也有几个人选,但是心里感觉不对,心里的强烈感觉的是格格,她令我有安全感,一种接纳和力量感。当应老师说可以走向目标时,我站在原地停留了几秒,看到格格还没被抢去,我就直奔了过去,那会心里很紧张,我怕她被抢了。如果她被抢走了,我就打算单着,我不想将就。
事情如我所愿,我找到了心爱的人。我们都很开心,当我俩对望的时候,她的眼神我招架不住,我无法承受类似这么爱我的眼神,慢慢的我变的很冷漠,冷漠的我都能感知,我面无表情,四肢僵硬。刚开始的一点感动被冷漠代替,当格格留下眼泪的时,不自然的感受、冷漠的感觉好熟悉,这是我和妹妹的感觉,这有点像我和父母的生硬感觉。突然明白眼前的这个人是我,我自己为自己在流泪,我渴望以后成为有力量的格格,此时的我或许是以前的格格,那一刻我似乎懂了。没有语言,内心的感受,随后眼泪出来。
这带给我的一个深层的发现:这或许是我现在还没有找到男朋友的原因,九年都没有拍拖的原因。我把我自己封闭起来了,我没有给出爱的能力,我没有敞开我自己,以及面对那一份爱时的不配得。
其间我问过格格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也想选我?格格说还没有想好选谁,我会很在意她是否真的爱我,还是将就爱我,当这个想法出现时,我又在评判自己,不应该有那么一点质疑和不信任。
也就是说我选的我满意的、我爱的人,我会怕她不够真心爱我,当她爱我的时候,我又封闭我自己,当别人对我很好的时候,我总是招架不住,我会去抗拒别人的好,例如面对家人是这样子的,面对前男友、面对对我有意思的人,特别是对我有意思,我没有意思的人,他们对我好点,我就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最后的结果会是反感。好矛盾,渴望爱,又怕爱!这就是我目前最大的卡点。
下午的无声绘画,我想要表达的是我渴望冲破内在的枷锁,去敞开自己,拥抱自己,让自己自由的跳动。
个案的呈现,让我明白:
1、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心理需求。看到了心理需求也就理解了这个行为,这没有评判,也超越了评判。同时也明白了不要随便去评判别人。
2、真正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给案主意见,并不为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只是呈现事成,立足当下案主的事实,让案主清晰的看见自己。
3、治疗师并不能代替你去经验,看清自己的事实,为自己的行为、决定去负责和承担。
就像应老师说的:怎样选择都没问题,只要你能全然的承担。
晚上
晚上,播放《和平战士》。
触动到我心:
1、全心全意做一件事的快乐体验。不问结果,不带目的,只负责全心全意。
这令我看到自己的功利心,带着目的的行为,这只会令到我分心。
2、快乐的是旅途,不是目的地。
触动最大是这两点,这个电影还需要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