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完《用户力: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第一章,这章回答了“互联网是什么”的问题,如本章标题所言,互联网即三个“一”。
首先,互联网是一种新技术,1775年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而1969年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则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其次,它是一种新商业模式,包括用户、终端、应用、公司、收入及理念这六部分。其中用户是互联网最根本的源头,对用户的研究包括用户特质、用户发展、用户需求(娱乐休闲、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实用服务);终端是用户接入互联网的硬件设备,对用户(流量)最有效的争夺就是控制用户上网终端,小米极高性价比的手机正是为了争夺流量入口;应用指用户为了满足需求,通过终端获取的服务和产品;公司则是服务的提供商,永远在抢用户;而互联网公司的收入主要通过广告、游戏、电商、会员和增值服务等方式实现;互联网理念来源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再正确的概念也必须回归“用户需求”。
第三,互联网是一种新思维,即用户需求驱动。这一思维模式也是雷军创办小米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用户至上。正如书中所言,“在产品方面,雷军提出专注、极致、口碑、快;在运营方面,小米做到用户参与、培养粉丝、社会化网络传播与电商销售。无论从产品还是从运营方面看,雷军和他的小米最终想做到的就是‘用户口碑’,所以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至上思维,这也是互联网最核心的精髓。”
在以上几点里,“用户需求”驱动的新思维至关重要。但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个市场早已被几大巨头瓜分的时代,究竟该如何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或者说痛点,才能在细分市场里分到一杯羹呢?
通过上周的业务培训,我掌握了关于寻找“用户需求”非常重要的两个点:第一,要有更加缜密的场景覆盖和思考的能力。
不管是如今各种流行的APP,还是互联网思维下生产的硬件产品,它们之所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符合某一场景下用户相对普遍的需求。比方说,小米在做智能硬件时,其核心思维之一就是“满足80%用户80%的需求”。再比如,支付宝能够覆盖如此广大的用户群,就在于它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用户不带钱包就能随时支付的需求。如果真的想要在某一领域做出革新,那么对场景和趋势的判断力就格外重要。
第二,找到用户最核心的需求,然后满足这一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尽管需求可以被创造出来,但与其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挖掘和培养用户需求,倒不如尝试满足用户当下在某方面最核心的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们的需求由底层到高层,被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这五类。尽管这是一个很旧的分类方式,但其中提到的这几大类需求是人类普遍性的心理模式,也是值得深入挖掘的点。
总之,互联网世界里被普遍提及的“用户需求”本质上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设想用户常规性的使用场景,从人性的底层逻辑出发去开发和设计一款产品。所以,互联网世界里,懂人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