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娃娃鱼”可不是“大鲵”,而是一种美食。这种美食,在全国各地叫法不一,譬如,在四川宜宾,称之为“哄上坡”,意思是吃这东西不挡饱,只能是哄一下自己的口腹;还有些地方称之为“漏鱼”,或者是“漏漏”,无非是从其形状和制作方法上来命名的;在中国北方,譬如皖北一代,则称之为“娃娃鱼”,这种叫法很萌,很可爱,当然了,也深得女士和小孩子的喜欢。
夏末秋初,在皖北名城亳州街头,随处可以吃到娃娃鱼这种吃食,爽滑可口,大料煮水的香,融合了多种名贵的中药材;刚下来的大蒜汁的鲜,提升了美食的厚度;橙红色的胡萝卜丁脆香满口,是爽滑后的点点惊喜。因此,常常见美女走在街头,手里端着一直透明的塑料杯,一只吸管,呼呼啦啦地,整杯子的娃娃鱼抽进胃口的海洋。
娃娃鱼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原料来自沃野千里的皖北大地,颗粒饱满的绿豆、高粱、玉米、红薯等,用它们做成的淀粉。先按照一分水、五分淀粉的比例把淀粉调整成糊,然后烧开一锅开水,把糊状的淀粉通过漏勺漏到沸水中,不停搅拌。稍等片刻,似开水中有着百千条蝌蚪和鱼苗在欢快游泳,这时候捞出来,放到水中冰镇一下,即可用来制作娃娃鱼。
皖北人吃娃娃鱼,喜欢放一些糖在大料水中,这样吃起来的娃娃鱼甜甜的,增加了味道的厚度;四川人吃娃娃鱼,就截然不同了,他们喜食辣子,把辣椒油放进去,辣味十足,酸爽过瘾。四川有这样一首诗来形容娃娃鱼的鲜美:“冰镇刮条漏鱼窜,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一首诗,写尽了食客们对娃娃鱼的喜爱。
“80后”们,是经历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一代,他们小时候,物质生活大都不怎么充实,人们变换着法子改善生活,一种淀粉也能制作出各种吃食,于是,就有了娃娃鱼,就有了凉粉,就有了粉丝等。祖辈们在艰涩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把平淡的生活原料变幻成各种神奇的吃食,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其实,也是在培养我们对生活的激情,告诉我们:其实,生活还可以这般美味。
人都是有乡愁的,娃娃鱼足以代表现如今三十岁左右人的乡愁,足以成为他们回首往事时的一种美味符号。美食的功用对人的记忆烙印敲打,岂止是味蕾,还是心尖上完美的纪念戳。(李丹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