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原因,自己也会从事一些活动类别,关于视频脚本创作的文案,很多时候,就是在琢磨如何用短短的几分钟,能够抓住企业领导的那个点,也能向活动现场的观众准确抒发出那个核心,不管是企业的文化传递、还是产品核心的理念,甚至是一次情感共鸣的引爆,都需要能通过在简短的时间内,精准的释放。
老实说,做多了,会有种“套路疲劳”的感觉。毕竟,商业视频脚本通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核心在于信息传递的清晰度,而非戏剧冲突的层层递进。
这几天发现了一本关于美剧编剧的书,感觉有点意思,拿下,开读。
《美剧编剧入行手册》,看书名,不解释,太直白了,翻开一看,这绝对是美剧编剧们手中的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帮编剧们从如何开始动笔写编剧,一直到把剧本转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这书,相信是给编剧们打开了一个认知世界的窗口。
美剧和商业的视频脚本编写,不一样。美剧是影视界的璀璨的明珠,那些故事的结构扎实,角色塑造的也细腻,叙事手法是层出不穷,相信被美剧亵渎过的你,一定有你记忆犹新的段落。
我呢,本就是个好奇宝宝,也想看看那些头戴光环的美剧编剧们,能有什么可取之处,咱也来学学,也能给自己的那点小本事,提提劲。
其中让我惊喜的是,美剧编剧的方法论,与商业视频脚本的创作逻辑有许多共通之处。
首先,都是在做“注意力争夺战”。无论是美剧还是商业视频,最核心的问题都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让他们愿意继续看下去。比如用强烈的开场冲突勾住观众,而商业视频脚本则常用极具吸引力的视觉元素、情绪调动甚至悬念式表达来快速抓住观众的眼球。
其次,都是在做“信息浓缩”。一集美剧可能只有40分钟,但需要交代世界观、角色背景、冲突走向,每一个镜头都必须服务于叙事。
而商业视频更是短小精悍,三到五分钟的脚本,必须删繁就简,精准传达核心的信息。这种“减法思维”让我看到,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商业短片,真正优秀的内容从来不是堆砌的信息,而是如何精准的提炼,让观众一秒入戏。
当然,行业的不同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创作模式。
美剧编剧在初期阶段会花大量时间打磨剧本,一遍遍推敲台词、故事节奏、人物动机,台词的精简,又或是台词的诠释,甚至每一场戏的合理性。他们的创作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力求精炼、紧凑,确保每一幕都恰到好处。
而商业的视频脚本,通常在前期创作时更关注“通过率”,只要能把信息点交代清楚,初稿就算完成了。但真正折磨人的,是成片之后的无数次修改。甲方爸爸在看到成品后,可能突然觉得“情绪不够”、“氛围不对”、“可以再突出某个产品亮点”,于是反复的调整,直到活动开始的前一刻。
美剧编剧更像是雕刻家,在剧本阶段就尽可能把作品打磨完美,而商业视频创作者更像是产品经理,在不断迭代中找到最适合市场的版本。
尽管两者有点差异,但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新的认知,在以后的日常工作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借鉴美剧编剧的方法的。
比如,美剧中那些特色鲜明的角色塑造,即使是一集40分钟的剧集,也能通过人物的台词、动作、背景设定迅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那商业的视频呢?虽然时间短,但如果能在视频里通过一些居于核心意义的桥段,或是素材的故事,让活动现场的观众,能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产生一个事件,或是一次活动的记忆点,那都是代表成功的一个节点。
《美剧编剧入行手册》可以说是编剧领域的一本全能技术指南,但由于不是此行中人,海外的编剧行业,和国内的编剧行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这书,是否也能为中国的编剧本带来一点可以学习借鉴的部分,就不是很清楚了,毕竟,文化的底蕴,市场的经济,还是居于一定的差异化滴。
不过,看完这书后,我觉得,无论是美剧,还是商业视频,真正能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套路,而是创作者对内容的极致理解与打磨。
一部成功的作品,还是创作者对于编剧内容,或是甲方诉求的完美诠释。
每天阅读,每天分享,每天推送,更多的精彩内容,一起交流,一起学习。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