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在做惯性的事儿的时候容易走神,浮想联翩,好听点就是引起思考。所以说很多作曲家都在洗澡的时候能写出一些好听的歌曲,灵感并不是来自小瀑布般的花洒,只是来自每天洗澡的惯性(用思考来弥补大脑的孤独感)。
我是一个住在五线城市且相当平凡的国企上班族,在公家单位没有依仗,前途渺茫。公司在县城,每天开着我的小破车来来回回,单程一趟大概需要40分钟。所以惯性就这么来了,惯性的等红灯,走同样的路,虽然睁着眼睛,但是心却在遥远的脑宇宙摸索纠葛。每当连脑袋都放空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首歌“叶子”-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我们已经不再那么单纯的像上学的时候,上厕所还需要有人陪,丢了一毛钱也要跟每个小朋友们抱怨,然后哭上一会,放学了继续买个一毛钱的小天使安慰自己。买了玩具还要去炫耀。可现在?越长大越孤独,越长大越可悲。
我记得小学时代的我朋友多的一周不重玩,上了初中高中之后筛掉一些,剩下的都是我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多么认真的我。到了大学呢开始变得社交恐惧,真是莫民奇妙,感觉看着对方都没话说,每次尴尬癌绝对性永久晚期,而我不想让自己显得分外的孤独,就越加的想去找一些话题,但我看对方表情的时候,我总是戛然而止。我明白了我适合做一个聆听者。大学毕业之后我不想再强迫自己,索性就只和几个朋友周旋着。但我心中永远都对朋友有阶级分层,这个是最好的,那个排第二。也就在三年前,我认定的,我同样也以为被对方认定,当我看到对方和其他朋友较好时,心里竟泛起一丝醋意。我愈发感觉孤独。我开始给自己洗脑,“不要太认真”,请做一个幸福的傻黑甜。所以现在,我似乎看淡了,或者给自己洗脑成功了。但是呢?我总是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甚至在一群人狂欢的时候我仍然觉得自己像一个被抛弃在街头的小女孩儿(其实我已经快三十了)。不敢去靠近。难道我真的是个局外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