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你一定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一万小时去精通一项技能、一个行业。经过我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很多技能是可能不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获得。
比如,我们只需要几个小时便可以从什么都不知道到熟练掌握Excel10大公式、抖音视频的运镜,花费几天便可以掌握日语五十音发音、英语花式字体的简单写法,花费几周就可以掌握SQL数据基本技能,优秀PPT的制作等等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便是一项只需要10分钟阅读,然后加上几个案例的实践便可以掌握的技能,如何快速的熟悉一个新领域。
文章较长,文末有文章总结,时间紧可以直接先看文末。整体分为三个阶段,任务确认、资料收集、整理输出。
一、任务确认阶段
调研可能来自老板临时的需求,也有可能是自己的一时兴起,觉得这个东西nb、绝了,产生了不行我必须深入了解一下的想法。就像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区块链、数字货币
目标、范围、目的
目标:需要调研的东西是什么,主题是什么当然要先明确
范围: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相关联的行业需要一并了解吗? 比如2017年发布手机的摄像头对比、2018年的美妆流行趋势等等
目的:不同的目的会影响我们最后的输出形式,给老板的当然要整理汇集成统一报告或者文章,给自己看的格式上就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需要公开发布的还需要注意一些版权等
二、资料收集阶段
从宏观到微观
我把整个过程总结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方法论递进到行业,递进到具体的一个企业,再到从业者个人,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进行推进。现在就展开一步步推进吧~
首先分清楚一手数据还是二手数据甚至N手数据,自有数据库、调查问卷是一手数据,可信度更高、较大型的行业机构调研报告、期刊、论文、专业人士的访谈这些属于可行度比较高的二手数据,至于一些带有明显主观倾向的报告只能作为参考看一看就可以了
然后介绍介绍几个方法论
方法论:PEST、波特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分析
1、PEST:就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的首字母组合,宏观上对着几个进行分析的时候也大体顺应这个顺序进行了解。
p:政治(Political)
政府的官方政策,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政府对于某个行业的掌控能力超乎想象。特别是房地产、金融、互联网涉及牌照领域,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E:经济(Economic)
与行业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人口占比,市场天花板上限等
S:社会(social)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趣头条、今日头条、快手在某些知乎精英面前来说是低俗的代表,但是对于广大二三四线城市几亿刚接触互联网信息的群里来说就是能吸引他们。
T:技术(Technological)
技术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
比如共享单车、共享雨伞,是建立在基于移动支付,智能手机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有很多岗位会被代替,也会有很多新的岗位生成。
PEST分析的扩展变形形式,如SLEPT分析、STEEPLE分析, STEEPLE是以下因素英文单词的缩写,社会/人口(Social/demographic)、技术(Technological)、经济(Economic)、环境/自然(Environmental/Natural)、政治(Political)、法律(Legal)、道德(Ethical)。
2、波特五力模型
3、波士顿矩阵分析
行业基本情况调研
在宏观环境了解完之后开始对行业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我们从市场容量、客户需求、竞争情况三方面入手。这个行业客户群体有多大,客户单价,已有的龙头企业的收入情况等。这些综合一起影响了进入到这个行业之后能达到的最大规模。
1、市场容量
看看这个行业在国内、国际上的每年市场交易额、产值、行业收入、生命周期等数据。
2、客户需求
这里只能泛泛的说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用户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对手机市场,从开始的通话质量、便携性等随着门槛的上升,厂商都能达到基础标准之后逐渐转移到屏幕大小、摄像头等方面
3、竞争情况
这个行业内头部企业的数量、市场份额占比、市值等,是否是赢家通吃的局面。譬如在熟人社交领域创业公司很难从腾讯的qq、微信中挖来用户。
代表性企业、第三方报告
行业里面的头部企业的动向及策略很能代表这个行业的情况,比如我们了解信息流产品,就不得不看下头条系的产品,海淘行业考拉海淘、小红书、天猫全球购就都可以了解一下。
对于代表性的企业我们如何了解呢?
1、基础信息
上市公司可以从巨潮资讯网、桔子、官网等查看公司的年报,投融资概况等信息
2、近期活动
通过公司的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了解公司的情况、动态。这些动态通常对公司最新的动向反馈比较及时。(当然公司实时的动向只有内部人员最清楚)
3、创始人及其团队
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的自传、访谈等。如果公司的创始人比较出名,那可以直接找一下有没有相关的传记。比如通过《创京东》可以了解到刘强东之前的经历及为人作风,企业风格等。关于小米则可以读一读《参与感》等等。
4、第三方的报告或者观点
最后还有第三方调研机构出具的相关报告,第三方搜索的结果作为辅助主要有以下几种、
关于搜索的使用在我之前的这篇文章里面也有提及一些搜索的技巧,可以参考下。
知乎搜索
搜狗的微信搜索
经管之家
MBA智库
投行的报告
5、行业从业者访谈
在行上面约两个行业大牛面对面聊一聊会得到很多落地的数据,这个是从之前的朋友那里得到的经验。他有对于职业上的问题 直接约了一个产品经理的大牛线下聊天,沟通的情况很不错。
6、书籍
目前对一门专业知识,最成体系的还是相关书籍。书籍的出版门槛就隔离了一大批不靠谱的人和资料,再加上作者花费的精力搜寻整理汇总,编辑出版。最后的成果是高度成体系并且概况性的。
三、整理输出阶段
借助脑图工具
各个平台上的资料(网页、微信、零散文章等)可以优先汇集在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里。kk现在用的是有道云,在多设备同步上面做得比较好,印象笔记免费版的限制两个设别太少了。
整理输出时可以参考相关书的目录,进行查漏补缺。借助百度脑图或者xmind等工具对主题框架进行梳理。具体到什么详细程度就看个人的时间和偏好了。
比如:
在梳理逻辑或者画脑图的同时也可以重新查看哪些地方是有疏漏或者了解不够透彻的重复上面的过程进行针对性的了解。
整理输出
在我们调研整理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对这个行业有了大轮廓的了解,最后不过是将整理好的内容按照需要的格式进行输出或者存储。
熟悉了相关的东西可以在知乎上看看相关的问题,或者给朋友们进行阐述或者讲解,这样能加深记忆、认识。
文章总结
我们今天讨论的只是最浅层的了解,每个领域要通透的了解都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时间,花费较少的时间能对这个领域有个大致轮廓的了解。如果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需要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深入,这方面KK也在学习之中~
最后,安利一款App——即刻 上面投资人和产品经理以及互联网从业者的数量占比很高,信息获取也更精准,最主要的是,社区的氛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