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100天——Day31

吸收

最近在整合课程的时候,发现有些问题总是有困惑。例如一门课程设计的方式、引经据典的理论来源、理论的创新……发现自己懂得很少。学习的内容越多,越发现自己懂得其实并不多。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和当下的问题,我要完成学习的第一个层次:“吸收”。它是学习的第一个层次,或者说是第一个阶段,就像人的身体一样,要像成长,首先要吃饭,吸收营养。学习的吸收方式可以有看视频、听音频、看文字的书籍资料、观察他人的言行等等。

内化

各种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后,需要消化,转变成身体和大脑需要的营养物质。但是如果没有消化的过程,那么吸收的越多,越是消化不良,身体反而吃不消。学习的过程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习完一门知识或者技能,需要经过我们的大脑进行思考、分析、整理、归纳等步骤,从而完成内化的过程和层次。消化的最高境界是化为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肉身的一部分。

输出

学习的过程,经过吸收和内化之后,并没有结束,因为这些知识或者技能,只是静静地停留在我们个人的头脑中,时间长了,它们会慢慢腐蚀的。要想让这些吸收内化的知识,流动不腐蚀的话,就需要进行下一个阶段,“输出”知识。学习的吸收和内化,是向内的过程。而要想取得更大的学习效果,就需要让这些知识完成向外的过程。向外的过程,首先就需要知识的“输出”,即通过多种方式,向他人复盘你学习到的这些知识。方式可以是写文章、语音分享、现场讲座、与人聊天等等。

原创

学习的向外过程,在完成输出阶段后,对于大部分人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对于少部分有能力又有意愿的人,还可以继续下一个阶段,即知识的“原创”。我理解知识的原创,有点像搞发明,发明创造的形式,无非就是两个角度。一个是原有的物品进行加减,另一个是进行无中生有的创造发明。知识的“原创”阶段,我认为与发明创造的两个角度也是一样的。一种是对原来的理论进行整合,创造出一个更新的理论。例如,DISC理论和领导力概论相结合,原创出自己案例的DISC领导力课程。还有一种是,进行无中生有的知识原创。例如1928年,美国人威廉马斯顿,提出DISC理论。当然,后一种无中生有形式的知识原创是最难的。它需要当事人长期对各种知识的吸收、内化、输出,加上不断思索,最终凭借一点小运气顿悟到,就像牛顿当年被掉下的苹果砸到脑袋后,想到的物理学经典理论。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学习的阶段,应该可以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吸收、内化、输出、原创。对于大多数人,完成前三个阶段就可以了。最终,我们要做到,用学习到的知识,成为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做到“天人合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