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中写道了一个他坚持了50年的总结习惯,他写道:每当做出一个重要决策时,都应该把自己预期的结果记下来,在9个月之后再用实际结果进行对照。这样,他们很快就能发现自己什么事情做得好,自己的长处是什么;有哪些东西是必须学习的,有哪些习惯是必须改变的;哪些事情是自己没有天赋的,因此做不好。
这段话我感触颇深。在互联网发展飞速的今天,想学习的人多了,学习的门槛也逐渐地下降,地域限制、经济条件、门槛高低不再是困住一个渴望充实自我的心灵的瓶颈。很多人总觉得每天有很多新知识、新技能等着我们去感知和触摸,他们在梦想清单里总是在不断地加上一个又一个想学习和尝试的领域,然后满怀憧憬地去努力。可是有几个人像德鲁克一样,懂得每隔一个阶段要总结总结,有哪些东西是必须学习的,哪些是自己必须改变的,哪些是自己没有天赋,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的。
总结是一种自我认知能力。它不仅包括正面的,还应该包括负面的,同时现代人士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备它。我在前几年还特别爱看那些家长里短、冗长不堪的韩剧,当我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的时间总花费在这一种娱乐项目上时,危机感严重来袭,痛下决心不再看了,至今为止也就只看了一部《太阳的后裔》。
总结需要仪式感。当你慎重地把阶段性的总结写成文字时,那是你对以往行动的一种肯定或者切割,那是自律的表现之一。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可以经常地翻翻看看,提醒自己,保持那些赞赏的,摒弃那些应该远离的。当然,我们也可能在写下来之后还会重犯,那就屡犯屡改吧,和好逸恶劳的人之本性作斗争本来就是我们毕生的工作。
总结带给我们的应该有痛苦。尤其是如果我们像彼得.德鲁克一样,总结到那些我们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的天赋时,这种痛苦是对自我心智成熟度的考验。运动天赋差的人,再努力可能也只能强身健体。年龄大的人,千万不要和年轻人比赛记忆力。手指粗短的孩子,估计拼命练习也成不了顶级钢琴家。数理能力差的人,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确实学起来很吃力。我们就是要不断总结,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在有阳光和雨露的地方开花结果、长成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