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怎么注意前脚掌的茧已经褪去。
那些硬生生的茧,证明了曾经拼命努力,不断奋斗的经历。
没有辉煌,没有成功,只是一直在奔跑。
尝试着改变这一成不变的命运,却一次次跌倒在生活的“淤泥”里。
人们总是用美好的语言,来表达“有付出必有回报”这样的安慰人的话。
比如“破茧成蝶”,比如“心想事成”。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持久的耐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而这些考验都需要时间,可时间教会我们什么呢?
时间只是告诉我们,要去追寻美好的东西,却忘记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永恒的。
最能让我真切体会到时间与茧神奇的事,是小时候外婆家养的蚕。
在蚕没吐丝之前,若家里养的蚕多,就需要大量的桑叶。
外婆家门前的院子里种有桑树,树身大小还不到大人的手腕粗,桑叶小,叶子稀疏。
所以自家的桑叶总是不够喂蚕。外婆的腿脚不好,常年患风湿关节炎,也干不了重活,于是上山采桑叶就成了一大难题 。
还好有热心的邻居小外婆帮忙,小外婆会把她家的桑叶分给外婆,有时还会帮外婆去三四百米外的井边挑水。
外婆经常一个人在家,要照顾二舅,还有表弟妹,外公顾不上家里的事,时常会去地里忙农活。
有时我隔个十天半个月就会去外婆那里,帮外婆去山上捡些柴禾或掐一小竹笼韭菜。
有时,会和村子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去山上采桑叶,摘野果子。
大热的天,骄阳似火,我们这些八九岁至十一二岁的孩子,一个个被太阳晒着的通红的脸,像熟透的红苹果似的,一路嬉笑,走走停停,打打闹闹。
从东坡跑到西坡,再从蜿蜒陡峭的北坡翻过一座山,绕道到了回家的路口处,然后不约而同又整齐有序地,一前一后的排着一长溜队形各回各家。
回到家,外婆见我满脸的汗水,急忙拿毛巾一边帮我擦一边埋怨我说:“咋又跑山上了,那坡上那么陡,把你摔了可咋办!看这小手都磨出茧子来了,到时候茧子一脱皮,手就痒痒了。你这娃,咋就这么不听话!”
我知道外婆没有责怪我的意思,外婆只是心疼我。
我笑嘻嘻地拉过外婆的手,把她手摊开,指着外婆手掌的茧说:“外婆,你这才叫茧,我的不算。”
然后我就拉着外婆,提着小竹笼,拿着我采的桑叶去喂蚕。
出于好奇,我经常观察蚕的变化。当蚕的进食量缩小或者不进食后,就会吐丝,有的会把自己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一动也不动,像睡着了一样。大量的蚕会排便,有的不再吃桑叶或者进食很少。
有的体型慢慢缩短,从嘴里吐出丝,这时吐出的丝并不是丝线,只是凌乱的丝层网,粘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慢慢结茧,之后不断吐丝(丝线)。
从开始的凌乱到S形状,再到后来的横8字,大量吐丝之后,蚕的体型就会慢慢缩小,身体摇摆的速度也会跟着缓慢,吐丝也没有之前那么整齐有规律,又变成之前凌乱松散的样子,形成一个茧网。
过个三四天左右,茧就会变成蛹,再经过大概十天半个月蛹会变成蛾,蛾的形状类似于蝴蝶,但翅膀小,并不能飞起来。
经过和雄蛾交尾后,雄蛾死去,雌蛾会产下卵。产下卵的雌蛾也会慢慢死去......
一个多月的时间,我见证了蚕从生到死的变化:蚕卵---孵蚕---蚕茧---变蛹---化蛾。
当时看着它们死,心里还有些难过,就问外婆,为什么它们会死呢?
外婆说:“你可真是个傻孩子,养蚕就是为了让蚕吐丝,吐完丝,产了更多的卵,变成更多的蚕有啥不好。蚕跟人一样,都会死,只是死的方式不一样啊!”
外婆的话,对当时的我来说似懂非懂,但总觉得外婆说的道理很深,意义非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许,正如这两句诗所形容的那样,不知道要用怎样的毅力,才能将这蚕的奉献精神读懂。
每个人都有迷茫,困惑,手足无措的时候,也都有累的不成样子,也依旧看不到希望的失落。
没有谁的人生是容易的,即使努力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也依旧不能松懈。
面对家庭,工作,生活,经常会觉得很累,累到喘不过气来,就会羡慕别人的轻松,感慨自己的忙碌。
没有头绪的忙碌,忙到没有时间去陪家人,去旅行,更没有时间去好好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散一散步。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忘了自己其实是可以控制自己停不下的脚步。
渐渐地,失去自我意识,仿佛心上结满了茧,硬硬的麻木到心里,已经忘记曾经无数次自己对自己的期望。
年少时,曾为父母而活,为他们争气做个好孩子;成人后,忙着扮演丈夫、妻子、父母、儿女,员工,领导。总想做个洒脱的人,却背负了太多责任和压力,就把自我排在最后,心虽有不甘,却无可奈何。
于是,心里的“茧”就慢慢地越来越厚,直到有一天感受到疼,才知道是时候为自己做点什么了。
小心翼翼地给心上的“茧”上药,涂抹,日子久了,茧就慢慢褪去,心上的“结”渐渐打开,眼前变得一片明亮。
时间像个智者,不断地让人成长,脱变。就像蚕的渐变过程,从生到死不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却比人活得纯粹洒脱,只做一件事,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并且倾尽全力,至死方休。试问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