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佛学为什么是真的》20201005

《洞见-佛学为什么是真的》20201005#读书# #阅读的温度# #洞见# #参悟佛学#

作者试图说清楚这么一件事情:所谓的“自我”是一种“意识自我”,其实是一种感觉,这个感觉底层的生物基因是大脑的各个意识模块(这些模块并不完全独立而是交叠而生)。感觉从这些模块发生,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都会对“感觉”产生影响。所以“感觉”是“无常”的,“感觉”是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感觉”?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正念冥想。

因为从没有修练过正念冥想,所以还无法体会把“感觉”放在一边的感觉。从作者阐述的逻辑来说,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方法只是正念冥想,那么我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理解和开悟的。从这个来看,禅宗所谓的顿悟确实需要慧根。

———————

P90,倒3

说到底,我们至少身处两种幻觉中。一种是关乎"意识自我"的本质,我们以为自己对事物的掌控力比实际情况要强。另一种幻觉关乎我们到底是怎样的人,即我们的能力和品德。你可以将这两 种错觉称作"关于自我的幻觉"。二者是协同作用的。第一种幻觉帮助我们说服世界认同我们是统一、始终如一的行为者:我们不会毫无来由地做一件事,而且我们做一件事的理由是讲得通的;如果我们的行为应该得到赞扬或遭受责备,那么得到这些评价的应该是个内在的我。第二种幻觉帮助我们说服世界认同我们应该得到赞扬,不应遭受责备;我们的道德水平比一般人的更高,效率也比一般团队成员更强—一我们有"益效"。

P91,倒2

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进化心理学领域,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思维是"模块化"的( modular)。这样来看,你的大脑是由很多专门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可以评估境况并做岀反应,模块之间的相互作

用塑造了你的行为。而且,模块之间的大多数互动是你意识不到的。

P101,12

另外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方式—"我"在不同的"情绪"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就好似在回避他一直质问的问题:如果你的喜好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那么不同时刻的你又怎么能算作同一个"你"呢?所谓的情绪变化,难道不正是在掩饰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并非同一个你这个事实吗?

P102,倒4:

感觉并非你所认为的"自我"的一小部分,它们近乎那个"自我"的核心,它们所做的事情正是你以为"你"所做的事情:做决定。是感觉"决定了"当下由哪个模块负责,随后则由该模块决定你在那段时间里所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不执于情"有助于你近"无我"境界。

P111,倒5

佛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在这一点上交汇:在普通的人类生活中并没有掌控局势的唯一的自我,也没有意识的首席执行官,有的似乎是一系列自我,它们轮番上场,掌控着局势。如果它们是通过感觉掌控局势的,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改变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可以改变局势。据我了解,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正念冥想。

@心在遥远思行志 2020.10.05

作者简介:一个每天与数据与逻辑打交道的传统企业IT从业者;一个数字化转型实践者;一个有时尚品牌电商10年运营经验的操盘手;一个阅读爱好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