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都说经济不好,但为什么一到五一、十一的“黄金周”假期,会有那么多人出来旅游,造成热门景点人挤人的现象,这在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上如何解释?
答: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这种“经济不好但旅游爆满”的现象,确实并不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一、经济学视角
1. 消费结构的变化(报复性消费与结构性恢复)
尽管整体经济增长放缓,但服务型消费(如旅游)正在回暖。尤其经历了疫情封控之后,很多人压抑的出行愿望集中释放,形成“报复性旅游”。
旅游不像购房、购车那样是高额支出,它属于相对弹性较大的“非必需但高体验”消费,对许多人平来说依然有吸引力。
2. 储蓄转移与消费降级
经济不好,人们更注重储蓄,特别是对有储蓄传统习惯的中国人而言。随着储蓄率上升,一些人积累了储蓄,但对房产、教育等大额支出持谨慎态度,于是把钱用在支出较少的“短期满足”上,如旅行、娱乐、饮食等。
同时,旅游方式也在“降级”——很多人选择短途游、自驾游、低价团、民宿等方式,这种“节俭旅游”比以往更盛行。
3. 集中放假造成“刚性需求”
黄金周是国家法定的集中假期,对大多数打工族来说,这是难得的出游窗口,形成了结构性拥堵,无论经济如何,都会集中释放出一定量的出行需求。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
1. 社交比较与“打卡”心理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人会受到“打卡”、“晒照”文化的影响,形成从众心理,担心“别人都出去玩了,只有我在家”。
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认同需求”与“FOMO(害怕错过)”驱动的消费行为,不一定与经济状况强相关。
2. 补偿性心理机制
在经济不景气或生活压力大的背景下,人们往往会通过旅游、聚餐、娱乐来实现心理补偿,暂时逃离现实压力,实现一种“心理喘息”。
尤其是在“内卷”严重的社会氛围下,旅游成了释放焦虑和获得短暂幸福感的重要方式。
3. 仪式感与节庆心理
节假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尤其是家庭出游,是对“家庭关系”的维护、情感的连接。这种需求不容易被经济下行所压制。
总结:黄金周爆满的旅游景象,体现的是一种“在有限资源和机会下对幸福感的最大化追求”。哪怕经济下行,旅游对很多人来说,仍是性价比最高的心理补偿方式。
你更倾向从经济角度还是心理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