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谈什么浪不浪?致《后浪》

      前两天,视频《后浪》在朋友圈刷屏了。

      这支号称“献给新一代的演讲”视频里,中生代实力派演员何冰老师用张弛有力的表演和浑厚的嗓音,引发全网热赞。

      视频传递的内容和价值观,却让网友吵翻了天。

        有人说,《后浪》呈现了年轻人的自信与风采,他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能自由选择,能在时代尽情奔涌,实在令人羡慕,也令人心生敬意。

      《后浪》就像一剂强心针,在B站年轻人中疯狂传播,满屏弹幕都是“奔涌吧,后浪”,让人感到又“燃”又振奋。

        然而,各类社交平台上的年轻人,对此却似乎并不买账。

        他们说,《后浪》不过是精英人的集体狂欢,并不是广大普通青年的点滴日常。

        视频里展现的诸如出国旅游、高空跳伞、昂贵手办、漂流潜水、穿着汉服在闹市中舞蹈等美好生活,全需要金钱来支撑,仅有极少部分的年轻人才能拥有。

        更多年轻人,只能在生活的“摩擦”里唉声叹气。

        “实在不好意思,我没钱,这样的生活我完全get不到。”

          评论里,大家谈起生活的艰难、赚钱的不易,单是说起“涨工资、降房价”这个诉求,就有近5万人点赞认同。

        不可置疑的是,《后浪》的初衷是想要展现出新时代下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并试图用这样一支视频激发大家的自豪感、奋斗感,然而视频之下的舆论却充满了相较“世俗”的、关于金钱、关于现实的谈论。

        所以,我们今天来聊聊,这个世俗一些的话题——钱。

/01/

没钱时,生存也变得异常艰难。

在《后浪》里,年轻人的生活简直可以用精彩与恣意来形容。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从小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这背后,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背景。

所以,我们看到部分声音这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浪》这个视频里,谈论的都是经济背景殷实的孩子的多彩生活,却没有谈论到更大一部分、没有良好经济状态的孩子们的状态。

前段时间,一位14岁的初三女孩服药自杀,引发很多人关注。

背后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父母没钱给她买手机,她因此没法上网课。

很多人感到不解,不就是一个手机么,几百元的事,怎么就到了寻死觅活的地步?

那是他们不知道女孩家里有多穷。

女孩家里还有一个上高一的姐姐和上小学六年级的弟弟,母亲精神失常,父亲抱有残疾,收入来源只有父亲帮人补鞋赚来的二三十元钱。

很多人的一杯奶茶钱,是他们一家五口一天的开支。

几百元的手机成了压垮女孩的一根稻草,背后何尝不是生活狰狞的叫嚣啊。

知乎上有人提问:“没钱(穷)是种怎么样的体验?”

高赞答案令人泪目。

“一天的饭钱保持在10元以内,稍微多一两块第二天就不吃早饭了。”

“食物中毒重度贫血高烧39度都没有去看医生,没看到死神那就不治。”

“跟同学租住在点将台的一个清水房,睡地板,用书当枕头。”

原来,没钱的日子里,连吃饭也变得“斤斤计较”,甚至连活着本身,都变成一种奢侈。

作家毛姆说过:“钱能给人带来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不求人。”

没穷过的人,永远也不会懂,能够毫无负担点个餐,能够不卑微乞求人,是多大的幸福。

/02/

小心“只谈贡献不谈钱”的陷阱。

我有一位朋友,从来不会吝惜自己对钱的狂热。

就像《老友记》中乔伊从不掩饰“自己不分享食物”的坚定,她则是只要谈到钱,从来不会怯懦、难为情和打马虎眼。

面试招聘时,人事经理问了一堆问题,末了问她还有什么疑问,她直接开口:“月薪多少?包括五险一金吗?您提到会经常加班,会有加班费吗?”

人事经理用“年轻人要有奋斗精神”“年轻人上班不应该为了赚钱”来引导她,要能吃苦,着眼长远。

她只是微微一笑:“我来上班就是为了钱,加班不是义务,我付出劳动,公司支付报酬,这是对我个人价值的最好肯定。”

年底分红时,她拿到的奖金比预期少,心里不服气,直接跑到经理办公室,拿出自己记的小本本,一条一条说给经理听,她在项目里做了多少贡献,加了多少班,具体应该拿到多少奖金……

后来还真是让她把自己应得的那份拿了回来。

有人对她的行为嗤之以鼻,她从来不放在心上:谈情怀可以,但一定要建立在钱款两清的情况下,否则一切肯定和激励,都只是“画大饼”行为。

当然,她工作非常认真专业,凡是交代的任务,她总能高效漂亮地完成,即使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都不睡,一大笔奖金就能让她满血复活。

也正因为她的能力突出、敢拼敢争取,她后来一步步升职,事业版图越走越大。

有句话说得很好:“钱可能体现不出价值,但是价值肯定会体现在钱上。”

爱钱,并不可耻,为了钱不断奋斗,努力精进,更值得称赞。

/03/

钱,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

在这个年代,人人都喜欢谈论梦想。但往深处挖掘,实现梦想,到底需要什么,很少人想过。

除了积累专业知识、扩展人脉资源、付出踏实行动……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努力赚取更多的钱。

比如,你想买很好的护肤品,想近期吃一顿可口的大餐,这离不开钱。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影师,前提是需要购买设备,这离不开钱。

再比如,你想周游世界并写书出版,前提是需要买票订酒店,同样离不开钱。

钱,作为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重要手段,从来不应该被嫌弃。

网上有一位美女主播,因为看上去十分矛盾的生活方式,曾引发很多人讨论。

她有傲人的身材,在网络直播跳舞,动作性感热辣,被人贴上“低俗”“低级趣味”的标签。

然而,当我们走近她的生活,才发现真实的她,和直播平台判若两人。

她是一名正规大学毕业生,不直播时,就在家里干农活和做饭,和粉丝分享自己的厨艺。

最让网友震惊的是,她还定期去贫困山区支教,给当地的孩子们上课和添置食物,哪怕是浑身起了好几月的湿疹、吃住都简陋不堪,她也甘之如饴。

有人说,这样矛盾的行为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真的没法想象,感觉自己三观震裂。

当我和朋友聊起这件事,朋友的一番话却突然令我豁然开朗。

其实,对这位女主播而言,她清澈的眼神已经说明一切:做直播,只不过是一种赚钱的手段,她因此获得了很多收入,由此可以支持她去做义工、支教、给更多人带去帮助。

这样的她,不应该被贴上任何标签,她只是更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用钱来实现梦想而已。

/04/

不羞于谈钱,是成年人的自觉。

到底应不应该谈论钱?

《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曾这样告诫过父母: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其他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方,也许是骗子。这些人教出的孩子,会给我们带来多少麻烦大家都可以想象。”

他鼓励父母大方自信地跟孩子谈钱,让孩子认识钱,并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谈钱,绝对不是贬义。作为年轻人,我们更要大方勇敢地谈钱。

因为,它不仅仅关乎温饱、价值和梦想,它更是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

当一个能直面内心欲望,能正常坦荡地谈钱,就意味着独立健全人格的开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