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闪店pop-up store作为一种新兴零售形态,在短短十年间就跨越了阶级禁锢,从奢侈品牌到街头潮牌,纷纷试水。其形式本身,也从一种前卫的新事物成了一种流行文化。那么,为什么所有品牌乐此不疲?它的商业逻辑凭什么成立?消费者为何追捧?它是否真的有如此高的复制性?
现象
Chanel Cafe上海静安寺店
Chanel美妆部门将南京西路1728号原AUNN Cafe&Co包下改造,美其名曰Cafe,实质上并不售卖一杯咖啡,而是满满的唇膏、香水等美妆品系列。邀请了一波媒体、KOL等前来预览,同时在线上与线下互相发酵,迅速炒成了全城最热的“网红店”。但局限于受众多为年轻女性群体,不像“喜茶”老少通吃,在事件的影响力上,更像一次成功的精准市场营销。
Hermès京都快闪店
在京都一片属于保护建筑的古街区中,Hermès一家充满日式禅意的快闪店静静地坐落于此。这家快闪店由日本设计公司Oniki负责。一楼产品销售,二楼画廊与酒吧。Hermès品牌标志性的橙色贯穿了整个设计,调和了日本与法国的文化差异,同时,与房屋本身的木质结构相融合。
Kanye West纽约潮流专辑快闪店
Kanye West在潮流圈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石破天惊的创造力。去年3月,当个人专辑The Life of Pablo发售的同时,在纽约开设了专辑限定快闪店,照样卖疯!
New Balance潮流便利店
为推广New Balance 247鞋款。先后在香港、上海、台北、北京等地开设限定潮流便利店。在搭建方面颇下功夫,设置有雪柜外形的陈列架、货架、夹娃娃机、吧台等,完全酷似一间便利店。
Vetements潮流干洗店
今年上旬,继韩国快闪店的火爆之后,不按常理出牌的Vetements又在洛杉矶继续挑逗粉丝们。他们把老牌潮流店Maxfield改造成了似模似样的干洗店。店中央放了一台从纽约运来的自动轨道,挂满用透明干洗袋罩住的当季新品,向到场的1400名观众展示。现场还能买到活动限定系列产品,分别是330美元的T恤与875美元的帽衫。
来源
快闪店的英文是Pop-up Store,其来源,目前公认为2003年纽约市场营销公司Vancant创始人Russ Miller为Dr.Martens做的鞋履店;随后,Comme des Garcons创始人川久保玲将之发扬光大。次年,她花2000多美元整修了德国柏林城区的一家旧书店,开设了为期一年的快闪店,而后陆续在其他高度商业化的一线城市复制,如伦敦、纽约、东京——成了如今的Dover Street Market。BTW,正是DSM捧红了Vetements等品牌。DSM已经脱离了快闪店的范畴。但它依旧是一家有性格的买手店——直至今天,DSM始终游离于主流大型百货体系之外,傲首孤立在核心商圈的边缘。但每开一家店,都能带动忠实粉丝趋之若鹜,小圈子里的人甚至称为朝圣。
商业逻辑
今天零售业的百花齐放,一切源于1852年的巴黎。一个名为博西柯的小商人开了家名为“便宜货”的商店。他第一个推出了“明码标价”的销售措施,这一创新举措,革命性地提高了商业效率——在此之前,所有的商业交易场所都实行自由定价的模糊制度——在十八世纪的菜市场里,为买一块牛肉相差几分钱而争执几个小时都是很正常的事。
取消讨价还价,就是用时间换金钱。这亦符合了工业时代的进步。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指出:“生产系统的革新换代,体现在百货商店和工厂之间互相呼应。”在这百多年里,西方资本主义推动的生产系统、零售系统,以及媒体系统互相勾连,推动了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毋庸置疑,每个零售新业态,必定以提升效率为目的。相对于传统商店,快闪店固然有许多创新之处,但也并非全无弊端。有趣的是,“快闪”本身也是一项新的公共活动,它诞生于2003年纽约曼哈顿,与“快闪店”出现的时间雷同。因此可以说,生产系统的革新换代,再一次体现在了零售与社会形态上了。快闪店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当然因为它能赚钱。下面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这一商业模式。
正面因素
1、开店200万,快闪店只需20万
以上海一线商场的租金来计算,取中间值40元/平米/天,随便开一家200平米的店,加装修费用,投资金额轻轻松松就到200万。而快闪店呢?上海一线商场的场地费用一般在2万/天左右。更有许多合作方式、谈判方法来进一步摊平场地开支。配合出奇制胜的市场策略与推广方案,就能够创造高毛利的盈利。
2、选择地点,也就是选择消费群
开店始终是门重资产的生意,装修、押金、货品这些前期投入都压在门店里,动弹不得。也就是说,就算你知道邻城生意很好,但也必须等你的资金准备充足之后才可以冲过去开店。而快闪店,可以最小成本去试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地点选择。如果品牌与商圈消费群契合,能事半功倍。
3、消费者爱惊喜,更追捧快闪店
人气决定了一家快闪店的成功与否。而积聚人气,则必须给消费者惊喜,必须出奇制胜。快闪店能够改变大家熟悉的原有场景,使审美疲劳的消费者精神一振,如Chanel Cafe就是最好的例子,从咖啡店改换门面变成Chanel Cafe,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客流量。同时,因为快闪店往往面积不大,反而更能创造排队效应——简而言之,形式感加稀缺效应。
负面因素
1、有门槛有制约,不是想开就开
与国外不同,如果不是在商场或空铺等室内场地开快闪店,那基本上都要面临城管查封的风险。而一般来说,商场的中庭位置十分紧俏,大多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都被预定。此外,如果恰逢节假日等人流旺盛时候,场地费用也会非常昂贵。费用直接与毛利挂钩,支出越多利润越少。但投入太少影响观众满意度,如何在这之间平衡,就是老司机的经验。
2、内部沟通不畅,效果打折
快闪店一般由市场部门牵头。但这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需要销售、渠道等部门大力配合。但大公司往往因为预算等问题,导致内部沟通不畅,进而影响到最终效果。因此,往往是决策权集中的小公司做得更好。
3、热闹的开幕之后,却没有客流
最尴尬的问题是,当你投了一笔钱,也花了半年时间跟商场敲定档期,也请了一大帮人度过了热热闹闹的开幕,第二天却发现,观众寥寥无几。一场活动的成败,往往决定在开幕之前的所有策划、筹备、乃至预热环节上。真到了开幕之后才发现某一环节纰漏,谁也救不了你。
“快闪店”是一项低投入,高收益的零售途径。最后,想清楚为什么而做,能获得什么。
图片 via hypebeast\thomas welch
文字 by 轻商业
转载或联系请微信搜索“轻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