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阅读能力都停留在了小学时代,不论你是否愿意面对这个现实。
小时候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她经常用的一招,就是总结中心思想,每个人用自己的理解去抽取课文的意思,简短的几十个字,让大家站起来朗读,挑选写的好的上台写在黑板上,印象中课堂的这个环节黑板上到处都是一个个豆腐块,经常走上讲台的同学后来无论是否从事和文字相关的工作,都是写作高手。
会读和读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是阅读一篇文章还是读一本书,大多数的人都停留在“过了一遍”的阶段。如果每个人头上有一个处理器,大脑cpu的运行速度显示在上方,你可能在同样阅读一本书的人们中,看到有的人正在高速运转,90%;有的人缓慢运行,20%,这个比例再转化为内化程度比利,差异会更大。因此,你阅读的样子不能代表你读书的效率。
读懂一本书也许有个人理解力的差异,但是不代表没有普遍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内容能够内话多少,在你的阅读中输出多少,决定了你在读懂书的道路上能够往前走多远。
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停留在六年级
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中学生的妈妈们说,我的孩子作文写的很差怎么办?孩子考试的时候压根读不懂题目,学了数理化应该不算文科类了为什么还是没有进步?
学生要写作文的时候发现词汇量不够,考试的时候读题有误,这归根结底是理解力的问题,锻炼理解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
阅读能够锻炼文字的通畅、结构的设计、思维的融贯、精神的交汇,通过阅读看到了字面叙述的含义,做题的时候就能够读懂题目不会产生偏差;通过阅读透过字面看到了作者背后的精神世界,不但能够答题准确,也能够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内容产生评论,达到探讨和共鸣,这样写出的文章比作文就高了一个层面。
我们会发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阅读能力尚可,六年级往上,按照常理应该不断进阶,为什么似乎还是停留在那个阶段,甚至到了高中毕业,读书也是走马观花,看起来读了不少,却没有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构建出有益的知识架构,对于个人提升微乎其微。
学会如何阅读是在阅读之前重要的事情。
一本有温度的工具书
提起工具书,大部分人会想到“辞海”似得书籍,满篇知识点,到处都是框架,读来枯燥,索然无味。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译者郝明义很好的诠释了这个困惑,这也是他觉得编译此书的原因。初次接触此书,他有两种强烈感觉,一是羞耻,羞耻是因为相逢恨晚,曾绕过太多弯路;二是幸运,幸运是因为多年来的历练和积累,相遇与此之时,体会更深刻,收获更丰厚。
且不说书籍会带给我们什么,单单译者的文字,都有着一退一进的谦和,用朱先生的话说,这是一顿知识的盛宴。
本书再版的时候,由于增添了新的内容,作者对于书的架构做了较大调整,涉及阅读四个层次的内容被打散分布在四个章节中。我在准备阅读的时候,重新做了一遍梳理,这样对于初读这本书来看,结构更加清晰,当然我相信读完之后,也会更理解作者对于章节划分的用意。
感谢与此书相遇,感谢我为它曾经走过的弯路和积累起的思想。愿一切因书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