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完自己的三段创业经历后,有朋友留言,要听我在百度的经验。
于是写了这篇。
由于信息量太大,篇幅有限,有些细节不便展开。所以我尽量体系化,尽量不泄露公司信息。
附:
一.整体感受
先说我对百度的整体评价,有好有坏,力求客观,不会故意丑化或美化。
1.优秀的企业文化
我刚到百度时,这点给我的印象最深。几万人的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年龄相仿,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用统一的方式当面、IM、邮件沟通,清晰且高效。
这不代表公司很死板,而是企业文化作用下的一种「默契」。同时,公司氛围很开放,透着年轻活力。
比如,两个从未见面,且之前工作没有交集的百度员工,需要沟通合作细节,他们的沟通过程是这样的:
约定好时间地点并按时履约
交代项目背景、需求、时间点、负责人
明确双方权益并达成合作
需求方发会议记录邮件,抄对方上级,邮件内容包括沟通的关键点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沟通效率,清晰不误会,保证项目推进。
优秀的企业文化涉及的方面很广,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2.完整的方法论
我之前在创业公司,虽然很拼,但做事没策略没方向,基本上是想到哪做到哪。
在百度学会了做事的方法论,可用于分析决策、团队管理、产品运营等方面,好处是保证思考不偏离目标、可穷尽所有情况,等等。
比如,
做这事目的是什么
最终看哪几个数据并预计到多少
用什么方法去达到
各阶段的时间点是什么
谁来负责谁来配合怎么分工
效果评估什么时候给出
方法论有很多,适用于不同情况。不断总结,灵活运用,受益一生。
3.出色的年轻人
我学习不好,是个烂学校出来的。我一直认为,那些顶尖学校的学生都是书呆子,没什么了不起的。
在百度接触了很多校招生,让我改变了这个想法。
他们大多名牌大学毕业,闯过了面试笔试的层层筛选,拿着我认为不低的薪水,级别也不低。
我发现很多校招生在百度工作一两年后,在业务能力上和我的差距就不大了,当时我30岁。
他们兴趣广泛、聪明好学、表达力强,也很自信。这些都是帮助他们成为优秀员工的基础,和他们一起工作也让我受益很多。
如果百度可以一直笼络不错的年轻人加入,不管行业竞争情况如何,公司本身的战斗力都会很强。
4.合理的工作习惯
我有一些自认为还算不错的工作习惯,比如:
表达清晰不绕弯
开会发邀请不跑题不迟到
时间点精确到几点
不公开吐槽
否定别人的同时给出可行建议
独立思考质疑每一件事
这些工作习惯都是我在百度学会的,还有很多。这些优秀的工作习惯一直跟着我到现在,并且我还试着传递给身边的同事。
往小了说,是工作习惯,因为具体到点点滴滴;往大了说,就是职业精神。
你负责的事,你就要竭尽所能、想尽办法做好,不推拖从自身找原因,有种披荆斩棘的劲头。因为这是你选择的事业,你拿着公司这份薪水。
附:有关工作习惯的文章,这里有详细表述。
5.盲目的产品驱动
百度是技术驱动的公司,我所在的百度知道是用户产品,是产品驱动。
再说明白点,就是产品主导。
在这里,运营大多是产品策略的填充,比如维护用户,或人工操作一些策略搞不定的事。
与其说是填充,不如说是填坑。
核心的问题在于,产品不懂运营,甚至一点运营sense都没有,但还处于项目的主导地位。
经常发现,做了一个明显违反用户需求的功能,运营事先完全不知道,然后产品同学小手一挥,RD做什么、QA做什么、运营做什么。
运营没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导致产品做的一直不接地气,看看百度的这几个用户产品就知道了。
这不能怪负责产品的同学,他们不懂运营没错,本来经验也尚浅。是这种文化或架构把他们摆在这个位置上,才做出这样的产品。
6.不够深入行业
百度的思路一直是做平台,有流量有用户,可以服务每个行业。
随着时代发展,行业属性变得越来越强,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这就要求互联网公司深入行业,做更接地气的事。
至少在我2014年离职之前,百度在这点做的还不够好,还认为只靠一帮没怎么出过门的产品经理就可以改变世界,或者颠覆某个行业。
为了做一些细分的行业,我做了:
拜访几家三甲医院,主任带着我参观病房、讲患者病情
和律师们聊天吃饭,他们给我讲国内律师的生存现状
去过海淀区好几所小学和初中,问小朋友们寒假去哪玩
给几个顶尖房地产公司讲PPT,他们边抽烟边听
等等
越深入了解一个行业,我就越恐惧。因为我们不懂,但还在继续涉猎这个行业。
当发现一个人改变不了整个局势的时候,我就选择离开。
二.运营层面
在百度期间,我一直在百度知道做运营,只是期间换过几个方向。从教育方向独立出来的「作业帮app」,甚至已拆分成独立公司。
下面是我在运营工作中的感受,没有连贯性,就分点列出。
1.我眼中的百度知道
百度知道是个UV过亿的产品,和贴吧等产品一样,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搜索用户的需求而建立的。
「百度黑」的说法是,百度把自己的产品在搜索中的权重提高,从而导流。从结果来说没错,但出发点不同。
为了提升用户的搜索体验,才把百度内部产品提权,因为各产品线会按照大搜索的要求来优化产品。
对于大搜索来讲,内部产品更可控、更可靠,而且毕竟是内部的沟通,有信任基础在,风险小、结合度高。
当然,实际情况有不少bad case,那是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至少我觉得出发点是没问题的。
所以知道、百科、经验、文库等产品,他们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服务搜索,做好内容池子,当母后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奉上。
当了解到这个定位之后,还会有人问「为什么百度知道做不成知乎」这样的问题吗?
2.百度知道是怎么运营的
百度知道这样海量用户的产品,每天有几十万用户解答问题。形成这种良性运转的原因,我总结是搜索导流+产品引导+核心用户带动+内容品牌传播。
①优质的流量是做好这件事的源头。通过更好满足搜索需求,就可以带来更多流量。由于是精确匹配,所以流量和用户也是优质的。
②有了流量就要更好的利用,将其转化。搜索导流不仅带来了UV,还带来了提问量。提问量是需求,我们不能压制而是解决。
③为了能解决更多的提问,所以必须想办法将搜索的UV转化为回答用户,再提升回答用户的频次和回答量。
④核心用户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用户,除了自己每天回答几十个问题之外,还可以带动和管理上百人。
⑤靠内容和品牌运营,将产品口碑提升到新高度。虽然用户量级已经很大,但不代表没有更高的目标。百度知道希望提升自己在用户心中的专业品牌认知,因为很多时候用户虽然访问或使用了,但仍认为自己在用百度搜索,这些都需要内容和品牌传播来实现。
3.从问答到PGC——在百度的创新历程
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用户,需求差别很大,行业属性越来越强。比如:
医疗类的问题,大多数属于轻问诊,需要提问者至少给出年龄、性别、病史等基本信息,才能被解答
中小学数理化的问题,用PC很难输入各种符号,所以拍照更方便
LBS类的问题,需要突出地理位置,并推给附近的人解答
法律问题看似谁都能说两句,提问者不知道相信谁,所以需要把回答者是律师的用户标记出来
上述几种情况,需求和解决方式的差异化都很大,需要有不同的产品形态和运营手段。
所以在当时我们决定试着选了六七个分类进行尝试,看看其中哪些需求明确、需求量大、问答双边可形成闭环。
这个项目,当时叫做PGC,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经过几轮筛选,最后选了医疗、教育和法律三个分类,更符合上述条件,且看起来容易做起来。
做这件事最难的是行业调研和冷启动,难点在于推翻了百度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由于一直是平台运营思维,所以这些产品和运营对行业不了解,学习以后发现水很深,接受和消化需要时间。
而冷启动,更是百度人没经历过的。其实我觉得还好,毕竟有流量来源,严格意义上甚至不能算是冷启动。
过程比较艰苦,简单的说就是一家家医院和学校的走访,和律师一起吃饭、聊天,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业现状;和这几个行业的网站建立合作,取经学习,完成行业调研。
精准挖掘已有用户,通过活动或用户特权组织将其聚集,这就是种子用户准备;再做活动,保证刚上线时的问题需求得到解决,这就是冷启动。
以上两个事具体方式够写好几篇文章的,就不细说了。
4.从PGC再细分——医疗领域
随着PGC项目的进行,我们发现法律行业的盘子太小,相对价值没那么大,也不太适合我们做,所以就聚焦在医疗和教育了。
医疗行业的特性决定,免费问答不靠谱,为了保证回答质量,我们开始与其他网站合作,开始做付费咨询。费用在10块钱以内,三甲医院医生的价格更高。
这里的难点主要是和其他网站的合作,找到合作切入点,满足对方的需求,并完成产品和运营的对接。最初我们都不知道能不能搞定,我就硬着头皮上了,结果一星期搞定了5家。
免费问答也还在继续,是由我们自建的医生用户在做,核心就在于激励体系。当时我们是给这些医生付费的,回答数在不同量级的用户拿到的单价是不同的。招募、维护和激励这部分自有医生,也是当时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还是暂停了医疗PGC,因为付费的用户太少了,规模一直没能达到预期。
我的理解是,百度的用户认为这个产品的功能都是免费的,这是一个固有的认知,因为百度的品牌效应太强大了,我们很难说服用户在百度上支付。
对于这个项目,我想偷偷的说,给医生钱让他们回答问题,太不负责了。不多说,大家自己理解吧。
5.从PGC再细分——教育领域
除了医疗PGC之外,我们还在做教育领域的,明确细分为K12(从小学到高中)。
和医疗一样,我们和其他网站合作,开始付费问答。我还是要搞定合作伙伴,落地合作推动运转。
合作难度不大,就是借助百度的「淫威」,这我都知道。虽然我尽量低姿态的去和对方谈,但我相信很多人当面夸我们牛逼的时候,背后都骂我们流氓。
不管怎样,他们都从了。
PGC教育的付费问答也没有坚持多久,因为问题大多是数理化,要在PC上写那些符号太难了,足以让人放弃。于是,「作业帮」诞生了。
作业帮是一个中小学生作业问答软件,最初的功能就是拍照提问和回答,非常便捷。
后来我们又加了社区功能,同学们可以做兴趣交流,动漫明星小说什么的。
再后来,我们还增加了学校圈的功能,希望同学们在自己学校里活跃,提高渗透。
我是作业帮的第一个成员,后来有了团队,负责运营。当时起步阶段我什么都干,用户、内容、渠道、BD,过程很辛苦,但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回想我在作业帮做过的事:
从百度导流,想办法提升转化率
建立老师团队,只用精神激励答题
去中小学和小朋友聊天,用户调研
建立合作,有互联网公司,还有纯教育平台
应用市场合作,包括打包上传看效果
和其他app的换量合作
去学生家里拍摄报道,在电视台播出
和学校合作,让老师拍摄讲课视频课件
策划线上活动,目标新增激活
预算管理,当时钱不少
我离开的原因上文都提到过,主要是运营的发挥空间太小,做事不接地气,自己也不太喜欢教育行业。
现在作业帮已经从百度作为独立公司拆出来了,加入了很多教育行业的员工,上述问题已有很大改善,真心希望能做起来。
三.碎碎念+爆料
1.百度系统的教会了我如何做运营,也让我养成一些很好的工作习惯,这些都让我受益一生,我心里非常感激。
2.骂百度的员工或离职员工,都有点loser心态,大多是骂领导或没评级成功。百度这么大,肯定有不足,但从整体来说还是靠本事吃饭。
3.在百度这样的公司,至少需要工作两年以上,才能完整的做一个大项目,才能有更深的体会。但如果你在边缘产品,那么收获会少很多,相比风口产品而言。
4.忙不忙累不累,看具体产品的情况。我这两年里,是越来越忙。就说一件事,有一次周日晚上10点我到的公司,直到周一晚上10点回家,一直没停。
5.我刚到百度时候,分配给我三个老员工,新员工可以再招。其中有一个马上提离职,另外一个每天混日子,最后一个更严重,甚至不搭理我。我去跟她说话,她敷衍两句站起身就走。
我看着其他团队红红火火的,不免也羡慕,但也觉得正常,好团队成员干嘛拆了给我呢,我不就是来解决问题的吗。
要离职那哥们不用管了,混日子的姐们是缺乏工作目标,我帮她解决了,后来表现的很好。
难点就是不搭理我那姐们,直接换掉这种事我不干,就努力跟她沟通、解决她的问题、帮助她提升。渐渐打消了她对我的敌意。
但她没过多久就离职,回老家了。
我总结这事,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公司找我来是做事的,我首先应该保证业务的正常发展,而不是让每个人都喜欢我。
如果我做的没错,而她的行为阻碍了业务发展,那就应该果断替换掉这个人。
6.要学会拥抱变化。我这两年里分别向3个上级汇报过,还有一次把我组建的团队全盘交出,我去做新业务。当时团队里的几个女孩还哭了,可见我的魅力吧。
7.我去百度之前,也经常在公开场合骂百度。但拿到百度offer时,我还是很高兴的去了。这种「打脸」的例子我见过很多,百度就是这样让人又爱又恨。
8.在我提出离职后,百度HRBP找我谈话,说如果我去美团就起诉我,因为之前签了竞业协议。
我当时很生气,首先我觉得我在百度努力工作两年,临走了居然被威胁;其次作业帮和猫眼电影算竞品吗。
结果,自然也没啥,太多的百度员工都来了美团。但百度HR的做法太业余,让人心寒。
9.我在美团面试过很多百度的员工,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期望过高,对于职级和薪水的要求都超过自己的水平。
在百度只是负责某一个具体方向,属于只见树木未见深林的那种人才,但薪水都要double。。。
我没给,但后来发现还是有创业公司给的。毕竟有BAT的光环,或者为了告诉投资人,自己的团队是由BAT的员工组成。
10.百度有「绿色围墙」的文化,不在社交平台谈论项目信息。
这是企业文化,当员工发现老大都不说的时候,自己自然也不说了。所以你看微博上那些百度高管都是转发啊转发,没什么实际内容。
有一次晚上下班,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大概的意思是「付出就有回报」,配图是我下班时拍的百度LOGO(下图)。第二天领导找我谈话,希望不再发类似内容,因为当时正值评级期间,担心别人误以为我有不满。
所以,我下决心写这篇文章也是很不容易的。
注:本文请勿转载,感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