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里的老师傅在谈论着今天谁家儿子高考了,微信群里讨论着今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的出题人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不然怎么写出“回头却不是从前”这般容易令人唏嘘的题目。紧接着就有人问,高考那年考了多少分?于是众人纷纷开始回首当年。
01 高考不过是人生中的一道关卡,多少人把它当成了人生最终的意义
高考的重要不言而喻,高考那一天,突然全世界都开始温柔起来,爸妈也不凶你了,你在课堂打盹老师也不批评了,你好像突然就变成了一个被众人呵护的战士。
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将要与之作战的究竟是什么。对于懵懂岁月里的学生来说,很多人都不曾去过大学课堂,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老师们说:“考上大学你们就轻松了!”爸妈们说:“等你们考上大学,我们就没心事了。”大家都在努力,那我也努力吧,于是埋头苦读,每日里读教科书做练习题。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信手捏来,高中时代大概是很多人最为博学的时候吧。
我们目前教育的所有意义就是通过一道道考试的关卡。学生就像一群被圈在游戏里的角色,平日里通过各种活动积攒能量,积攒了一学期来场“考试”来测量技能水平,考过了升级,考不过再攒点能量重新来过。高考也不过是这其中一个关卡,只是这一关艰难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所以很多家长都把它视为至高无上的关卡,用他们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下注以博输赢。
但很多人不曾想过为什么要参与这一场场的PK,他们自出生便无理由地被设定了这样一条条行动路径,远方是什么不重要,有的只是安排。于是,很多人就只是活成了社会的人设,不知自己的人生为何。而差距往往就是从这里真正拉开,有些人看到了很多精彩,于是用行动去争取;有些人太害怕失去,而安于社会和父母的一次次安排。高考就成了一部分人的自我历练,成了另一部分的人片场表演。
02 活出精彩的人生,而非活成别人眼中的榜样
前几日,一位朋友转发了一篇文章《耶鲁大学突然宣布:不招中国学生?原因令你震惊》,文章里说的是中国学生在与美国、印度学生对比中,缺乏创新思维、人际沟通能力,美国学生即使肚中没多少墨水却敢于侃侃而谈,印度学生乐于提问,而中国学生有的只是埋头苦干,听话和顺从,平时做做科研表现还好,毕业出去求职,交流沟通就差强人意。另一方面,中国学生选专业、搞科研多半是基于生存压力、父母面子,没几个人真正考虑自己的兴趣及教育真正的意义,这与西方学术界观点多少有些差异,于是越来越多的知名院校不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篇文章看成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自古以来,多少人的求学是为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多少人寒窗苦读不过是为了实现阶级的跨越,从而光宗耀祖。那些不愿意被接收的中国学生,有多少是高考中的佼佼者。高考中,要的就是标准答案,要什么创新思维。高考不就是为了鱼跃龙门、光耀门楣,谈什么自我追求个人兴趣这种个人主义。
只是,这份不成文的责任太过沉重。沉重到我们都活得太过小心翼翼,太过拘谨,太没安全感,太想讨好这个社会。当年多少人指责马蓉说的那句“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座笑”,你说她世俗,可你可能也是其中一员。如果你身边有人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人们关注的一定不会是她笑的多开心,多半是当年如何如何,如今却过得如此清苦。而要是坐在宝马车里,说的大概就是都有豪车了,还矫情什么。所谓三人成虎,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多少人敢于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
可惜的是,真正的幸福并不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在自己的内心里。不是每一个战胜了高考的人都敢于追求这份幸福。这世界是现实的,我们当然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但如果永远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总是用别人的评价来标榜自己的幸福的人,即使赢得了高考,却是真正输掉了自己的一生。因为,他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世俗眼光的傀儡。
如果说这世界是个游乐场,每个人都是游戏的一员,这一场高考不过是众多关卡中的一个,即使暂时输掉也并不是全盘皆输。高考的意义之一应当在于,让我们意识到,在经过漫长岁月的辛苦准备,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真正赢得人生的,是那些知道远方为何,自己要什么,勇于追求,全力备战人生中的各种“高考”,并将人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如此青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