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中兴-开发者社区”主办的第二届研发教练大会,一天下来,虽然也比较累,但总的感觉是:干货满满,此行不虚,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这次大会的关键词是 “赋能,加速进化”,形式是“主会场 + 分会场”,上午主会场,下午四个分会场。
主持人用一首诗藏头藏尾开场,介绍了本地大会参与的对象和主题,同时也介绍了这次大会的宗旨。
一、先说上午的主会场。主会场有四场分享,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有两场:
- 阿里的赵喜鸿教练分享的“跳出盒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跳出过往的“舒适区”,要改变我们的“心态”,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而这之中最重要的是首先你能察觉到你是在一个“盒子”中。 这和我在总结以往工作得失时得出的部分心得不谋而合。专业从事业务开发人员,如何提升自己的技术、架构能力?这需要能够打破惯性思维,跳出自己的日常工作,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以一个架构师的角度去思考; 作为“学而优则仕”的开发经理,如何能够在技术、管理角色间切换?这也需要能够跳出过往擅长的技术思维,以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带领团队。
- 金泽峰教练分享的“教练的价值和实现”。这场分享很有内容,有个词在全天反复被提及:“VUCA”。还有一句话:“VUCA是现状,反VUCA才是趋势”。分享很有内容很有深度,可能和我的相关经历经验不足有关,但值得我去细细揣摩。在这场分享中,还接触了很多没接触过的内容:比如重塑组织,U型理论等等。突然觉得世界很大,自己很渺小。需要加倍努力。
二、下午共有四个分会场,分别是“DevOps专场”,“锻炼团队专场”,“探索专场”,“教练沙龙”,同时进行。根据我的工作需要,选择了“锻炼团队专场”。同样是干货满满。印象中最深刻的有三场:
“交付质量推动团队建设”。 分享嘉宾通过介绍如何使得他的团队在各项指标都是最差的情况下,扭转局面,最终成就最佳团队的实践,引出如何建设团队。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团队愿景;二是目标;三是识别价值。并且通过在分享如何一一解决实践过程的自我,团队,成员的所面临的问题的。分享中提到了一个“乔哈里窗”,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词汇,还是需要不断学习啊!
“从自我修炼到团队提升”。这场分享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跨团队交流平台”。围绕这个词,分享嘉宾讲了很多具体的措施,比如“读书会”,“外部沙龙”,“演练”,“新技术的实践锻炼”等等。我当时想到如何培养团队成员的学习氛围,以及我负责的“Java COP”。一直想做,而且想做出新意,能够有好的效果。其实也是一直没有太好的创意,有点畏首畏尾,用主场的分享来说,我就是困在了盒子里。这场分享给我了很多启发。在2017年半年述职报告中,我总结了2017年在团队成员上的一些工作,但我觉得做得不够好。分享嘉宾有句话:因为你不知道,所以没法做;如果你知道了,一定是可以做出来的(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这样)。在2018年的工作中,在团队建设上,我会尝试一下上面提到的一些方法。
另外,下午的其他分享,比如“如何让SM能力提升落地”等等,强调了所有的实践必须是闭环,才会取得效果; “打造项目的阿基米德”则强调了团队中的干系人“PO”的重要作用。
今天的这场大会,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落地”。整场大会,尤其是下午的分会场的分享,不仅仅是提供了“鸡汤”,更是提供了“勺子”;而且我最大的直观印象是,集团公司的敏捷实践很规范,成熟,从上到下都对敏捷的理念掌握的相当熟练,不仅如此,而且对这些理念的实践更是相当有效果的。我觉得很震撼,整个团队,各种角色,我感觉是完美。当然,我了解到,他们起步很早,2010年就启动了敏捷转型。而且并非他们一开始就是如今这样,也经历了很多,比如说他们提到的各种模型也是在经历了多次实践总结后迭代才得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抛开这句话原本的场景(有说法称,他说这话是嘲讽当时的科学院院长罗伯特·胡克,因为后者身材矮小,而且牛顿觉得其没有什么科学建树
),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最后,立个flag,在2018年,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工作上持开放心态,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力争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时要多多互联互通,从而能够自我超越!
附上本次大会的日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