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这么多年的讨好型人格,可如今在我们生活中依然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和问题存在。
如以下两件事例:
小吉是一个刚入职的新人,下班了,她想回家看看书,准备一场考试,这时,同事丽娜邀请她一起去逛街、吃饭。小吉很矛盾,她更想回家一个人待着,可就是无法开口拒绝同事,最终说出口的,是“好呀好呀”的附和。
李梅和欣欣是一对好闺蜜,俩人在商场逛街时,李梅看好了一件大衣,可欣欣说这件大衣款式过时了。李梅默默地将大衣挂回了衣架上。临走时,还看了一眼那件大衣。
小吉明明不愿意出去逛街,为什么没有直接拒绝丽娜的邀请?
李梅心里是喜欢那件大衣的,可为什么闺蜜的一句话却让她打消了念头呢?
生活中类似事例很多,这些都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困扰,那这些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又怎么解决呢?
带着这些疑惑,我翻开了《不去讨好任何人》这本书。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很深的代入感,很多次好像在字里行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者字字珠玑,将生活中那些讨好型人格的现象一一展现,并将原因层层分析,深刻透彻,扣人心弦。
本书讲解了八种讨好型人格的行为模式,分别是:
①拒绝别人就心慌
②无条件地附和别人
③不能对别人提要求
④主动为别人行方便
⑤总是做别人期待的事情
⑥停不下来的微笑
⑦从不发脾气
⑧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如果你常常觉得压抑,偶尔会莫名感到愤怒、羞耻、恐惧的感受。总之就是有种被困住、活得不顺畅的感觉。
那么,亲爱的你,不妨对照上面八种行为模式,看看自己是否属于讨好型人格。
书中还给出的“讨好型人格诊断测试”,通过判断讨好型人格的程度,让我们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上面说到小吉和李梅的行为对号入座属于无条件附和别人。无条件附和别人的本质是一种不表达主见、压抑个性和避免崭露锋芒。
在“无条件附和别人”这一行为模式中,作者给出了三种原因:
①回避羞耻感、承担责任的压力感和面对冲突的恐惧感。
李梅没买那件大衣是担心自己穿上那件大衣真如闺蜜所说会显得过时、老土,尽管自己很喜欢,可为了回避羞耻感,索性就不说出自已的想法,无条件附和别人。
李梅走出服装店大概还会想:如果买了,万一真的穿着老土,那不白白花了几百上千大洋吗?为了避免承担责任的压力,想想还是不买了吧。
还有闺蜜都说款式过时,自己执意要买,不是跟她抬杠吗?说不定到时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如果因为一件大衣跟闺蜜有嫌隙,那就太不值了。这是面对冲突的恐惧感作怪。
以上李梅的三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预期,按照以往经验还有生命早期与父母之间的相处经历,所持的固有的思维模式。
如果李梅买了那件大衣,结果真的会如她所想的那样吗?结果不尽然。
②对真实自我的不接纳及“我是谁”的迷茫;
通常表现为否定自己,觉得别人都是好的,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
每个人都是一个标准化的小齿轮,没人知道你是谁,因为没有人在乎。你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人能看到。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只要和别人一样,就能感到安全。
③对于嫉妒的恐惧以及“乖才会被爱”的不合理信念。
说到这,不由得想到本书的作者滑洋。滑洋是海普斯诺动力催眠学院的一名催眠师,广州润德特聘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学原创视频博主。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滑洋,也在书中提到她小时候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很乖很顺从的事情。
几年前,她和父亲一起聊天时,父亲充满自豪地告诉她,说她小时候,特别听话,大人说一次不许做的事情,她从来不会做第二次。她当时看着父亲充满慰藉的笑容,心里却不是滋味:从小到大,我到底都给自己建立了什么信念啊。
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从出生便感知自己的弱小,为了安全起见,顺从父母;为了让父母笑,取悦父母;明明很想哭,却忍住了眼泪;听话,才能获得爱。
在这些信念的指导下,我们努力磨平自己的棱角,做个无条件附和的“乖小孩”。然而,真正的我获得了父母的爱了吗?也许获得爱的是那个乖小孩,却不是那个真正的“自我“。
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我们从出生便感知自己的弱小,为了安全起见,于是我们试着讨好身边的人,以此换来安全和踏实。可后来,你才悲哀地发现自己变成了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颗沙,你无条件地附和讨好别人,却将“真我”隐藏了起来,以虚假的面具示人。可是这样的你,真的快乐吗?
很显然,并不快乐,而且很压抑。我们隐藏了自己,讨好了很多人,却唯独失去了与别人充满爱的关系。
尼采说:“对待生命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早晚你都要失去她。生活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所以亲爱的你,不妨大胆一点呀,做真实的自己,你应该被看见,也值得被看见。
其实了解真实的自己并不难,我们可以通过冥想,将注意力从那些令我们迷失自我的外在转移到身体、感受等内在生命本质。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万能”的自我疗愈方法,即以“自我救赎、活出自我”为目标的“SELF心理自助疗法”。
它包含了八个步骤:自我觉察、情绪接纳、连接资源、信念转换、技巧提升、经验获得、爱自己、极好的身心状态。
无论你感到抑郁、焦虑、恐惧、悲伤,甚至只是心里莫名不舒服,都可以运用这套方法,将痛苦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最终活出真实的自我。
最后的话
无论是哪种讨好型人格,那些行为背后的人一定活得小心翼翼、没有安全感、内心敏感、脆弱、压抑甚至痛苦不堪。
这些讨好者的真实痛苦,是该被看见、被重视、被治愈的时候了。
不去讨好任何人,是成为我们自己的开端。
亲爱的你,一定要懂得拒绝他人,取悦自己,保护自己,因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
追寻内心、做真实的自己,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最有效准则。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摆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勇敢地说“不”!唯有如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