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考有三问:
跨专业考研难不难?
跨专业考研是不是意味着大学四年时间浪费了?
跨考生是不是比本专业学生更不具优势?
所有问题最终汇成一句话:“老师,我到底该不该跨考”
可以看出,大家对跨专业考研的现状了解太少,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
在心理学、教育学的考研大军中,跨考生逐渐成为了主流,但是跨考到底难不难呢?毕竟要用一年甚至不足一年的时间,学习人家四年的知识,怎么看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吧,但事实上,在心理学、教育学每年的考研大战中,跨考生往往成功上岸,而很多本专业的学生,却折戟沉沙。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而在心理学、教育学考研中,三跨的考试往往是大多数,但也就是三跨的考生,也是每年上岸的大多数。
事实上,跨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更愿意遵循一个 “就近原则” :即选择那些与本专业相近的专业。如化学转药学、数学转理论经济学、电器转电子等。
目标专业与本专业的知识交叉越多,学起来就越得心应手。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跨的比较远:从理工科跨到文科,从纯文科跨经管类专业的考生也不在少数。
这些跨考生从学习了四年的专业进入一个彻底陌生的领域,心中难免没底,会对跨考的成功率持怀疑的态度也是正常的。
老师在这告诉大家,跨考生虽然要花上比本专业考生更多的时间,但他们的目的性往往更加明确:
考生会因意识到跨考的劣势而更加努力。而有些考本专业的同学却不一定,有一部分只是出于成功率比较大的考虑。
我们不妨想一想,在不考虑任何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让你去考你的本专业,你有把握像对待一场期末考试一样,在最后1-2个月随便看看书就去考试,并且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吗?
且不说初试的难度完胜期末考试的难度,而且我觉得除了那些本科四年扎扎实实学习过来的同学可能会有这个底气外,真的没有哪个同学可以打包票说没问题吧。
毕竟大家都上过学,四年怎么过来的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况且,你待考研慎之又慎,考研看你,你就是报考人数的数字,真的没有必要太在乎自己的专业,安心学习才是真。
所以选择跨考的同学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意向要明确。本专业的同学也不能轻视,切记狮子搏兔亦需全力以赴。
那么,一般是什么原因会让同学们选择跨考呢?
1. 不喜欢本科的专业,也不喜欢这个专业对应的工作,想选一个感兴趣的领域
这类同学可能因自己四年大学生活没有学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知识而感到可惜,所以想重新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重过一次校园生活。
也有同学是一想到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每天重复这些自己讨厌的东西就想赶快脱坑。于是这类考生中有一部分就投奔了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如经济跨心理学,理工科跨考教育学,这都是很常见的。
2. 本科的专业不好就业
这是大部分同学选择跨考的原因,特别是那些本科是文学、历史等纯文科专业的同学,毕业后不想做老师也不想做行政文秘,那么就只能选一个实际一点专业,所以有很多同学就跨考了管理学,法学、新闻学等专业。
我身边还见过985的文科生成功跨考理工科专业的。可见,就业因素也是大部分跨考生所着重考虑的。
3. 本专业考研难度高or想选一个不考数学的专业
有些同学确定要考研,但本专业考研的难度较大,所以想选一个不考数学的专业提高成功率。
也有同学是因为想考名校,所以选择了名牌院校的冷门专业,降低竞争程度。
但不论你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考而考。还是要适当考虑到自己的兴趣。你的兴趣首先会决定你能否撑过考研的这段日子,并且每天保持激情。其次,本科毕业可以选择非本专业的工作,但是研究生的专业真的会和未来就业挂钩,所以选择专业一定要谨慎。
那么,跨考生是否会受歧视?
有很多同学是三跨:即跨院校(二本、三本院校跨一本院校),跨地区,跨专业。
于是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好的院校的老师会不会歧视我们二本(三本)出身的学生;目标专业的老师会不会歧视我们这专业背景差的太远的学生。
大家平时说歧视都是一种主观猜测。对于老师来说,过了初试的学生在面试中都是平等的。他们看重你在面试中表现出的素质,比如是否适合做研究,有没有可塑性等。
所以,不要想太多。努力过初试、面试好好表现,一切都好说。而且对于心理学来说,因为心理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很多老师都喜欢要跨考生。
当然,这里要注意,有些院校的某些专业是明确不接受跨考的,这在招生简章上都会说明,要事先查清楚。(例:教育学中的学科教育会对你的本科专业有所限制)
跨专业考研成功率有多大?
没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你的考研成功率,只能说它取决于你如何选择,以及你的努力程度。
如果你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那么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加上心理学考研的入门门槛较低,不考数学。所以无论你出身于什么专业背景,几乎都很适合跨考心理学。
在心理学考研中,跨考生占了半壁江山。而且有很多跨考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取得了专业课第一的好成绩。
所以,不要限制自己的想象!你命由你不由天!
我适不适合跨考?
没有适不适合,只有你想不想、付出行动没有?
跨考的难度取决于你目标专业的竞争力、你主观的努力程度以及目标的明确性。
如果你本身基础不好,但还是每天随意看看书,你觉得你能成功吗?
如果你自学能力较差,还坚持自学,你觉得你能上岸吗?
如果你报考自命题院校,考试前连真题什么样都没见过,你觉得你不是炮灰吗?
所以,无论你是否跨专业,都别掉以轻心,还请认真对待,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可以肆意的挥霍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