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第一章熙娟老师提到了自己在美国的几段被咨询的经历:
比如她曾经遇到过一位黑人咨询师,甚至还有一点跛脚,但黑人咨询师给她的感觉却是稳重,安静,备受尊重的。
虽因文化背景不同,熙娟老师的经历,她都没有经历过,但她却如此尊重别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没有华丽的技巧,也并没有刻意表现出什么给人看,就是好好地在那里陪伴别人探索别人想探索的议题。
她也遇到过自己开工作室,在社区颇有名望的咨询大咖,但那位大咖给她的感觉却并不舒服,或许是她身上的专家味道太浓了。
熙娟老师鼓励我们多多尝试不同的咨询师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体验。
同时,熙娟老师也让我们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哪些被咨询的经验是身为咨询对象你喜欢的?为什么?
我记得自己感触最深的一次咨询,是在北京。
那还是我上实战班的一个中午,我和另外一名同学,躺在我的小床上,就这样慢慢告诉她我的困惑。她的提问和引导开始不断让我去思考,而且她带着我,把我的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纬度,让我在一瞬间打开了人生的可能性,一下子就动力满满。
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获得了很多的能量,后来我还写了感谢的小卡片给她。以后我做的每一次收费咨询,在冥冥之中,我都以这次为标杆,我想象自己是来访者,咨询完后,认真体会自己有没有得到像那次咨询时同样的感受。
2:有哪些经验是你不喜欢的?为什么?
在我为数不多的被咨询经历中,仍然有好几次咨询是我不喜欢的。
比如咨询师一直围绕着他的好奇来向我发问,让我有一种别人想窥视我的秘密的感觉,所以不够敞开心扉。咨询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还有就是,有的咨询师问的问题不痛不痒,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完全没能触动到我,就像和一个陌生人在聊天,很遗憾,没能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3:你从这些咨询师的咨询中学到最多的是什么?
学到最多的,我想应该是提问的方式吧!
说到这里,我脑海里又想起了我亲生经历的一个案例:
那是在几年前,我上一个心理学的课程,在最后的环节,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向老师提问。
她说:“老师,我现在面临一个很重要的生涯抉择。有一个特别好工作机会,但需要我去外地工作。可我的老公又不同意我去,我到底要如何选择呢?”
大家猜老师是怎么回答她的。这老师居然只用了两个问题就当场打消了她的一切顾虑。
老师问: “到目前为止,你一共换过几个工作啊?”她答:“”不多,就三个。”
老师又问:“那你打算换几个老公呢?”她沉默了一分钟后,告诉老师,她终于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了,感谢老师! 你看,她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的初衷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不是随意更换老公,所以老公的意见还得尊重。
如果是一般的人,可能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还自以为是的告诉她:能不能和你老公再商量一下呢?毕竟错过了那么好的工作机会真是十分可惜的,你们就不能再好好沟通一下么?
其实,在我做“一对一”生涯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包括早期的我自己)常常都不太会问问题。我们不要以为问问题很简单,其实它是很有学问的,好的提问,会引发很多回应和思考,从而让提问者达到自己的目的,拿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价值,也会引发咨询对象的思考。
4:这些学习对于你自己提供咨询带来的反思和实践又会是什么?
带给我的反思我想应该还是如何提升提问技巧,建构值得信赖的关系,抓住对方的内心。在提问中向对方传达我的关注,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其实不管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媒体报道里,如果你注意留心身边的那些成功人士,你会发现,那些厉害的人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都特别善于提问。
毫不夸张的说,有些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不断且合理的提问。
早些年,蔡康永在《真情指数》节目中采访成龙。
当时成龙刚刚拍完了一部新电影,蔡康永问成龙的第一个问题是:
“拍电影累不累呀?”
就是这么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提问,让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成龙,情绪失控,一度在节目中落泪。
而作为一个采访者,在这样一个场合,关注电影本身,以及拍摄背后的故事是大家理所当然的话题,而蔡康永的提问却不走寻常路,他没有去问很多采访者都会去问的问题,而是另辟蹊径,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共情的话题来发问,直击内心。
史蒂夫•乔布斯,也是一位提问高手,他当年就通过一个提问挖走了百事可乐的总裁。
那是在1983年,乔布斯正是用人之急,当他接触到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斯卡利时,就一下子被其吸引。乔布斯求贤若渴,特别希望能够早点挖走他,好与自己共事。
当斯卡利收到乔布斯伸出的橄榄枝时,他思考良久。一方面,他对乔布斯对自己的欣赏之情感激不尽。一方面,考虑到种种原因,他觉得此时还不太适合放弃现在的事业,于是就委婉地谢绝了乔布斯的好意。
乔布斯并没有因为被拒绝而感到心灰意冷。相反,他只用了一个问题:“你究竟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希望获得改变世界的机会?”
就是这样一个类似教科书般的问题,让斯卡利瞬间被打动,果断选择离开百事可乐,成为苹果的首席执行官。
一年后,他和乔布斯一起创造了最棒的产品(第一部Mac)和最棒的广告(“1984”)。
而这也是乔布斯与苹果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这样看来,会不会提问,的确是一个人身上很重要的一项软技能。
而这项软技能,常常因为微不足道,而不被人察觉。
提问题,是人人都懂的事,但会提问题,却是现代人的一项硬核考验。
我们常常因为不会提问,而无法戳中对方的痛点,也无法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
那些厉害的人懂得培养自己的软技能,通过良好的提问力,去获取信息,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问得当,能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获得远超预期的信息,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而不善于提问,就只能与之失之交臂。
我的下一步行动计划:
看书
《被赋能的高效对话》
《唤醒沉睡的天才(教练的内在动力)》
《提问的威力教练问题全清单》
《高效教练》
《建构解决之道》
《尊重与希望》。
挑自己认为好的关于提问力的书:浸泡、沉淀、内化。
持续不间断地做个案,思考我是带着怎样的想法做的这个案例?和同僚讨论,参加督导。
在来访者身上多多实操,相信这些提问技巧会使用得越来越熟练,最终内化成为我自己的东西。
The end!
本文作者:紫柠檬Nancy,自由职业者,生涯规划咨询师,一名感性自律的狮子女,热爱跑马的80后二胎妈妈,愿意和你共同探讨生涯困惑,帮助更多的人找到方向,实现自我价值,让你的人生进入正向循环!
(微信公众号:紫柠檬Nancy的成长践行空间,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