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二】感想
阴阳平衡的局面是最好的,但是人的各种行为却会使得阴阳失衡,使得事物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却看不到事物发展的这种失衡的变化。比如会去过分的计较得失,却看不到得失之间相互的转化关系,会去过分的计较自己所获得的东西,却看不到获得的东西也终将要失去。如果过分的追爱什么事物,也必然会大有损失,过分的收藏什么东西,也终究会损失较多。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在这一章老子就是说要知足知止,知足知止就是要能够看到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不去过分的索取,也不要去盲目的越过事物发展的边界。
【三】提问
1、知足?
知足并不是说只是安于现状,而是知道当下的结果是事物自然发展的结果,在可能的情况下就是可以去正常的追求,但是不要去过分的所求,这样就是可以以比较好的状态去顺应规律来获得某些结果。如果是不知足盲目妄求的话,就可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侮辱。
2、知止?
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着某些规律,在第一章也说了常有观其徼,也就是要能够看到事物发展的边界在哪里,而不要去越过边线。比如人和人相处是存在一个界限的,越过了就可能会引发矛盾。还有去做管理也是希望能达到某个结果,如果管理越过边线了,也是会导致管理出现问题。所以老子就是说知止不殆,也就是不会有危险。
可是要怎么样才能够知晓这个边界在哪里呢?这可能就是需要对于规律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才可以,否则违背规律的话就必然会越过边界。
3、长久?
这样知足知止,可以就是以比较顺应道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事物,去做想做的事情,这样就会比较安全的前行。不过关于如何长久,老子在第七章还是讲了,根本的还是要能够去利益他人,这样才是真正的长久。这样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样才可以去顺应规律让自己是一种富足的状态。知足知止可能还不够根本。不过这个知止本身也包含了自己和外界的这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