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疫情

晚上,冷风中,街边一队做核酸的队伍有序的朝两盏小灯缓缓而行。轮到我了,我把身份证放好在桌子上的支撑架上,查验人员让我确认一下。 我一看,名字错了,提醒他改一下。他仔细看了看,说他现在看不太清楚。我抬头一看,发现他面前的防护罩上全是水珠。冷天,哈气碰到罩子就冷凝了。我们来测核酸的排一小会儿队就觉得冷飕飕的,他们一坐就得坐在这没遮没挡好几个小时。

我的一个朋友问我怎么好多天不更文,没有出意外吧?我说我还好的, 就是居家办公,感觉效率有点低。原来还能中午睡一会儿午觉,现在每天紧绷着,没有午休,晚上也做不了什么, 时间就不知不觉过去了。我问他怎样?他说他去了一趟方舱。我问他感觉怎样?他说他呆了几天阴性,就出来。他说了一些运输过程中的不合理性。把没有确诊的和确诊的放一起运输,这样的方式容易导致没有确诊的感染上病毒。他有点激动,说报告给一个相关部门的人了,但是人家不以为然。我和他说人家也忙的,每天要执行完手头的事情就已经很辛苦了,哪有力气却考虑这些呢。他说这不是增加感染吗?我和他开玩笑说,可能把他送到方舱就是认为他也是阳性的,隔离掉小部分的人,让大部分的人更安全。我说他光说人家做的不合理,有本事就把合理的疫情管控细则和相应的理由写出来。他哈哈大笑,觉得我在开玩笑。

其实我是很认真的,我觉得每个人如果有发现能改进疫情管控的想法都可以写下来讨论。大多数人可能像我这样,每当疫情来的时候,习惯地看一些疫情最新情况,有多少确诊的,有多少无症状的,哪个区各有多少人等,而已。有时心里有些想法,但是囿于专业知识所限,自己也没有怎么想明白,更不用说写出一些可实施的细则和理由。何况,居家累就累点吧,大家都还不都是这样吗,我也不应该有什么要倒酸水的。

昨天早晨单位通知为了应对疫情,生产部门为了保证发货,进入闭环管理, 吃住在单位。我的单位里只是办公的地方,为了能睡,肯定也就是睡袋将就,肯定是很不舒服的。想想心里说不上来的感觉。这三年来,我们戴口罩,测核算,打疫苗,努力地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斗争着。一波又一波的来。眼见着有点好转了,又来一波。上上下下,都在和这些目前看来没有善意的家伙们斗智斗勇。好像每次都是被这些家伙吊着打。这终究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啊。

查了查图片,就是一些刺球样的东西。这些刺球的厉害,我们正在见识着,小小的东西,就让我居家办公了一次又一次,真是威风呢。真有那么威风吗? 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丝疑惑,有多威风?我先找点数据看看他们的威风吧。于是从腾讯网络上找到一些数据,开始分析。下面是一些分析结果:

图一 2020年疫情数据

照图一比率,全国14亿人口,如果不管控的话,在2020年达到1052万人。我们肯定需要严格执行疫情管控。     

图二 2022年1月1日到11月27日

不知道图二中上海的疫情是怎么回事,死亡率这么高。有人说是上海疫情的病毒和现在的病毒不是一种。也有人说可能上海防疫初期,处理的欠妥,大家身心疲惫所致。这些原因分析由拥有第一手资料的专家们去分析,不过我们从数据上来看,如果除掉上海的其它四个疫情地方的情况,2022年疫情 死亡率 = (4+0+1+1)/(328714-75739) =2.37178E-05  也就是说万分之0.23个人。假设全国的人口14亿人都感染了,大概会有3.3万人由于这种病毒死亡。

14亿人全感染是最最最坏的情况, 我们实际的感染率也不会那么高的。假设有60%感染,那么就只有2万人了。查了一下2021年的我国自然死亡人数1014万人。还有,由于防疫情非感染人员的牺牲,比如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不能忍受隔离坏心情非正常死亡人员,也是时不时有提到的,这些人数又有多少呢?专业的人员如果还有疫情后遗症的数据,感染后轻重症状病人的比例,真正要去医院治疗的人员数据,要不要像现在这样管控就一目了然了。比大小绝大部分人都会的。

我们管控疫情的主要目的无非是希望风险低,成本少。如果能明明白白地预测到由于疫情管控导致的人员伤亡大于疫情本身带来的伤害,那就可以做出决定了。另外,由于疫情控制原因导致有些人没有渠道赚到饭钱,饿死也是人命。救命者切莫害人命。

如果疫情像现在这样稳定,防疫相关部门做好预案,监查好相应变化,专业的事还是行家来做更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