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尊铭文“中国”的镌刻到“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子弹库帛书的盛世回归到“国潮”风尚的全球流行,五千年中华文明在赓续传承中绵延发展,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文化实践已然证明:传承是文化进步的根基所在,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活力之源,唯有在二者的辩证统一中深耕细作,才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传承为文化进步筑牢根基,让文明发展有“根”可依。中华文明以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屹立于世,这正是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龙门石窟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从肇兴侗寨到丽江古城,无不彰显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十四五”时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超13万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认定的中国方案,这些实践让文化根脉愈发清晰。春节申遗成功让中国年成为“世界年”,传统村落保护让“乡愁”有处安放,正是这种对历史文脉的珍视,让文化自信深植人心,为进步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
创新为文化进步注入动能,让传统智慧有“新”表达。传承绝非墨守成规的复制,而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态过程。当人工智能“解码”三星堆文物残片,当深度学习让殷墟甲骨“开口说话”,科技为文化传承打开了全新维度。博物馆成为“新顶流”,2024年吸引14.9亿人次打卡;《黑神话:悟空》等作品以现代形式传递东方美学,让中国软实力持续提升。从“文旅+百业”的融合发展到“Z世代”对非遗的年轻化演绎,创新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融入生活场,在回应时代命题中获得持久生命力。
开放为文化进步拓宽格局,让文明对话有“道”可循。文化进步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独奏,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合唱。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唐”展览让海外观众赞叹东方古韵,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第二个结合”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既坚守了文化主体性,又吸收了人类文明精华,为文化进步提供了广阔视野。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脉如流,奔涌不息。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中走来,我们深知:传承不是负担而是财富,创新不是颠覆而是延续。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以传承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激活文化活力,以开放拓展文明格局,必能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动文化不断进步,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文化力量。
吕星禹